巨头“逐鹿”规模化发展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曾表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优势。马有祥说:“规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
“散户多会造成信息传递冗杂多,猪肉价格剧烈波动,也就出现了‘猪周期’。”冯永辉意简言赅,“中国的‘猪周期’现象,与欧美相比都属罕见。同时,大量养殖散户的存在,又推高了全产业链的成本,也就是说,兽药饲料厂家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追着这些养殖户推销。散户难以抱团,又造成与屠宰企业的对接变成一种大范围的博弈。”
而在一种“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下,曾在2012年一哄而上补栏母猪的全体养殖户,吃了一个从2012年持续至2014年三年猪价下跌的大亏。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养猪效益情况是2012~2013年保本微利,2014年是养猪少有的严重亏损的一年,每出栏一头猪平均亏101元。而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在2015年全国畜牧行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2015年大约有500万生猪养殖散户退出了养殖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调查了解到,在这场连续3年的亏损期内,仅京津冀地区便有约四成小散养殖户淘汰退出,如此才将过剩生猪产能硬生生砸下,并将曲线尖锐的“猪周期”拉缓、拉长。
唯规模化变革,方能博得一席存活,这已愈发成为中国猪业人士的共识。
“从长远来说,目前这种养两三百头猪的散养户,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原来养猪较发达的区域,未来可能会不养猪或很少养猪,这是产业集群发生根本性改变造成的。”正邦科技董事长程凡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个人认为,这轮猪价上涨以后,会是中国养猪业升级换代的一个起点,所以中国养猪产业的投资,还只是刚刚开始。中国存在大量的传统猪场,未来可能都面临退出市场的局面。对于大企业而言,市场的空间其实是越来越大的。”
而规模化发展正是巨头逐鹿的战场。
上海梅林、牧原股份、新五丰选择了“主动出击”:上海梅林,其于2015年投产江苏梅林畜牧自养生猪,而根据公司公告,这一环节也成为上海梅林今年上半年收入主要增长的驱动力;牧原股份,总投资29亿元建设全亚洲最大的能繁母猪场现代化生猪产业化建设项目,预计将于2020年完工;新五丰,通过以自养和“适当规模小农场”两类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业务,预计2016、2017年公司总的生猪出栏量分别达到60万头和70万头,养殖贡献净利3.25亿元和3.72亿元。
双汇、新希望六和则采取了“纵横海外”的模式发展。
双汇发展三年前成功收购美国食品巨头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在进口猪肉方面,上半年双汇发展通过关联公司罗特克斯进口了19.2亿元的猪肉,已经逼近去年全年21亿元进口猪肉的规模,而进口猪肉利润丰厚,这也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盈利。
新希望六和则拟新建聚落式猪场项目共7个,并将其项目触手伸到越南,投资额拟为26.98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出栏约230万头商品猪的生产能力。
“我个人认为,明年猪价可能会降,但原材料成本也会有所下降,可抵消一部分猪价下降带来的影响,并且一些大养殖企业已在行情低迷时进行布局,所以从利润绝对值角度来说,可能不但不会降,还会提升。”程凡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正邦未来养猪这一块,每年仍然会保持至少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收购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公司、大型猪场,到全球布局产业链,建设生猪产能、调动全球资源配置国际市场,中国的猪业巨头落子稳准狠。”冯永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不仅帮助他们掌握发达国家的渠道、资源,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为低廉的生产成本,更促进了先进养殖技术的交流,这让他们在国内、国际的竞争中都可获得比较优势,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