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肥营养丰富可改土
海藻肥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生物化肥材料,一般从巨藻、褐藻等天然海藻中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海藻肥产品形态多样,有液体状、可溶性片状、膏状、啫喱状胶体、可溶性粉剂、缓释肥片等。随着产品研发的不断深入,陆续诞生了海藻生物有机肥、液体冲施肥、固体冲施肥、叶面肥等海藻肥产品。海藻肥不但含有钾、镁、锰、钛、铁、铜、碘等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含有丰富的海藻多糖、海藻多酚、不饱和脂肪酸、生长调节物质等多种活性元素。海藻肥可强化植株均衡吸收,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改善品质,同时还能活化土壤,是优良的绿色生态肥料。
目前,海藻肥料广泛应用于粮食、瓜果、蔬菜、花卉、草坪等各类植物营养健康生长和土壤改良的需要。根据我国多地的试验观察,在柑桔、樱桃、葡萄、苹果等作物上施用海藻肥,一般可增产10%—15%,每亩节本增收100—200元, 产投比可达到4.3:1。海藻肥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大棚蔬菜等肥效非常可观,亩均增产幅度高达 7.1%—26%。海藻肥在营养、增产、抗逆、抗寒、抗旱、抗病等方面显示出明显效果,是纯天然的植物营养剂、助长剂和病菌抑制剂,海藻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前景更为广阔。此外,海藻肥还可以协调土壤中固、液、气三者比例,恢复由于土壤天然胶质平衡,缓解土壤板结、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使土壤环境得到显着改善。
海藻肥与传统的化学肥料相比,具有显着的区别。一是功能和功效提高,除提供营养外,还有抗旱、抗寒、抗病等作用;二是产品形态更新,除了固体还有液体、膏状等;三是新型材料的应用,包括肥料原药、肥料添加剂、助剂等;四是运用方式的转变,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条件下的施肥特点而专门研制的肥料。海藻肥因为具有营养丰富、功效独特、环保绿色的的特点和较高的性价比得以快速发展, 成为继有机肥、化肥、生物肥之后的第4代肥料,许多国家已经重点扶植和大力推广应用海藻肥。
中国海藻肥产业亟待统一标准
与国际上相比,中国海藻肥产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工业化生产始于 1998年,但是企业数量增加和市场拓展速度很快。从生产原料供应来看,我国每年海藻总产量约150万吨,80%以上是人工养殖,主要应用在海藻食品、海藻胶食品添加剂和助剂、海藻保健品、化妆品、生物能源和农业投入品(海藻饲料、海藻肥)等领域。海藻制肥工业由于起步晚,而且经济效益远不如食品等领域,目前用于制肥的海藻数量较少,估计不会超过海藻总量的10%,因此海藻肥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从生产企业区位看,我国海藻肥生产企业主要布局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海藻肥热潮在国内的涌动,许多中小型化肥企业纷纷增加或转产海藻肥,甚至连一些没有海藻原料的河南、陕西等内陆省区也有企业生产海藻肥。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藻肥生产企业在300家以上,全国农资市场上标称“海藻肥”在售的产品约有500个,包括一些进口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主要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3种。当前,多数企业主要采用便宜而简单化学提取法生产海藻肥,采用化学法最大的劣势在于强碱高温会破坏海藻内源物质的活性;物理提取法优于化学提取法,采用高压低温冷却的工艺达到海藻细胞壁破碎的目的;最好的是生物方法,即采用酶水解萃取,可以使内源物质的活性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由于生物酶价格的昂贵及酶解工艺的复杂性,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采取酶萃取法。
从骨干企业来看,目前在研发、产量、市场销售及产品知名度方面居前列的企业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公司、北京雷力集团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东阳联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各具特色(详见下表)。
从行业标准来看,由于海藻肥生产缺乏国家统一的科学标准,使得各正规厂家应用不同的海藻原料及加工工艺生产的海藻肥,产品质量也差异很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法企业依靠工业原料制剂混配生产代替海藻原料加工形成的“山寨的海藻肥”,直接导致“海藻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引发市场混乱,误导消费者。
中国海藻肥企业的国际化压力
海藻肥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源于欧洲。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开始研究海藻,发现海藻所含的营养非常全面,通过微生物技术,把海藻做成了肥料。1949 年,海藻酸类叶面肥于首先在大不列颠岛生产问世。20世纪80—90年代,海藻肥作为一种天然肥料,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国际上海藻肥排名靠前的企业有加拿大 Acadian、南非 Kelpak、意大利 Valagro、中国北京雷力、法国 Goemar、美国 Maxicrop 和挪威 Alga。
国外海藻肥知名企业发展历史一般较长,市场认知度和企业品牌知名度较高,生产工艺成熟,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稳定。中国“走出去”的海藻肥企业,作为后起之秀,一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科技研发水平,同时在产品价格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海藻肥企业国际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海外市场营销为主,国际合作研发不多,没有海外建厂。从其国际化方式途径看,主要通过参加农业展会、国际交流会议,与当地农资企业、经销商或者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产品示范,依此提高产品知名度,获得客户信任,扩大市场销售。此外,还有通过参加外国政府采购、帮助外国政府改善地力和土壤有机质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当前,中国海藻肥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海藻肥国际市场拓展周期较长,人力、财力、资源耗费较大。海藻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需要专注于市场一线推广。产品实验示范、市场拓展周期一般是3-5年,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资源的配备与相关资源整合。中国“走出去”的海藻肥企业肥料品质与欧美供应商几乎没有差异的,但是由于“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是价格便宜、质量低,因此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市场投入、实验示范和相对较低的价格,才能赢得市场。第二,欧美发达国家针对海藻肥的技术壁垒和环保要求较高,例如:欧盟国家越来越严格的注册法规,特别是近两年出台且特别针对化工产品的REACH 法规以及针对对重金属、环保的严格要求,提高了海藻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第三,个别在国际市场销售情况良好的我国海藻肥知名品牌,在境外被恶意注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例如:“雷力”品牌因为在海外一些国家被恶意注册,导致其销售推广时反而不能用自己的品牌。第四,海藻肥企业国际化发展遭遇人才瓶颈,特别是境外市场推广专业人才的招募与管理难度较大。第五,海藻肥行业垄断与竞争较为激烈。中国的海藻肥企业面临与知名跨国公司的竞争,相比而言,后者具有更为雄厚的财力、顶尖的技术和全球化的人才。第六,国内相关政策体制对海藻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例如一些企业海藻原料依靠进口,但是我国海关政策严管藻类进口,扣押原料影响到企业生产;出口环节不畅通,检验检疫时间长等。
亟待政策做强中国海藻肥产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海洋经济”。海藻肥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推广应用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海藻肥生产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针对海藻肥的特殊性,除了一般检验方法,应该把降解工艺、生产设备、技术指标、可检可控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纳入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第二,加强对海藻肥科学识别和使用的宣传,重视售后的技术与培训,要把对经销商的营销培训同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第三,支持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国际领先研发成果市场化和商业化推广应用。第四,加强对海藻肥产业知识产权与专利的保护。工商、质检等多部门联合,加大对国内市场假冒伪劣海藻肥的打击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专利战略布局,针对境外恶意注册我国海藻肥知名品牌或者商标,损害我国企业利益的不法行为,政府应从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角度,加大对企业的援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