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安全食品供给已成为一大新课题。农药对防治有害生物、应对暴发性病虫灾害、保障农产品增产丰收、确保粮食安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笔者最近调查了解到,农药的刚性需求为山东省农药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纷纷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转型升级力求在新时期抓住机遇,应对市场挑战。
行业发展成果突出
根据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5年山东省统计的50家农药原药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807,255万元。农药原药产量折百约274,946吨,其中杀虫剂43,918吨,除草剂222,099吨,杀菌剂8,754吨;总利润约129,695万元,利税175,448万元,出口创汇达93,432万美元。
“山东省农药优势产品主要是酰胺类、三嗪类除草剂,乙草胺生产能力4.6万吨,占全国40%左右;草甘膦生产能力约12万吨,占全国20%左右;百草枯生产能力1.8万吨,占全国48%;三嗪类除草剂生产能力4.5万吨,占全国35%;磷化铝生产能力5,000吨,占全国60%左右;辛硫磷生产能力6,000吨,占全国的70%以上;烟碱类农药生产能力6,000吨,占全国45%;阿维菌素生产能力1,000吨,占全国30%。”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昊介绍说。
据了解,山东省除莱芜市外,其余16个市均有农药生产企业,其中以潍坊、济南、青岛、滨州、烟台、济宁和淄博的农药生产企业居多。近年来,迁入园区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仅在潍坊建设的农药产业园中,累计入驻的农药企业就已有16家。全省排名前20农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山东省农药工业的80%以上,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此外,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药企业百强榜中,山东农药企业占据19席,重点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得到提高。
随着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禁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的增加,山东省农药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据张昊介绍,山东省生产的农药产品中,杀虫剂所占比重正逐年下降,且产品品类不断优化,杀菌剂产品发展相对稳定,除草剂发展增速较快。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已产业化的创制品种有银果、银泰、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等4种。百草枯、草甘膦、三嗪类除草剂和酰胺类除草剂以及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阿维菌素类生物杀虫剂品种生产能力位居国内前列。
此外,农药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高附加值农药制剂产品的出口量增加,改变了过去以低附加值的原药产品出口为主的模式,并开始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
与此同时,山东省农药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山东省的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在部分原药生产装置上采用了自动化控制,生产能力较大的几大类农药产品的生产工艺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农药制剂包装基本都采用了自动包装机包装,加工工艺和装备水平在国内也处于较高水平。
“我们拥有国家行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这些技术中心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正逐步发挥作用。目前山东省已拥有发明专利1,000余项,储备的农药原药专利产品有6个,储备的农药仿制品种160多个。”张昊表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山东省农药行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山东名牌3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34个。山东省的农药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正不断提高。
发展短板依然存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山东省农药行业同样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三废”处理技术滞后等问题。
“山东省作为全国农药大省,原药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制剂定点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行业发展面临诸多短板,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山东省经信委原材料处副处长岳文胜这样表示。
据业内人士介绍,山东省农药行业仍面临着企业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不明显的问题。企业中制剂加工企业偏多,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部分企业位于环境敏感区,没有进入化工园区或化工集聚区;部分企业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发展空间受限,周边环境的压力增大;大宗产品形不成规模生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管理粗放,特别是现场管理不规范,无证或套证生产现象依然存在。
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档次偏低。山东省农药产品品种基本以国外过专利保护期的仿制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种少;老产品以及低档次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新产品以及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偏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大宗产品产能过剩,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特种产品;乳油、粉剂等传统农药剂型居多,水基化、颗粒化等环保型农药剂型所占比例偏低;杀菌剂产品品种少、产能低,产量仅占农药总产量的1%——2%,远不能满足水果、杀线虫、病毒抑制、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用药和种子处理以及非农业用药的市场需要。
不仅如此,创新能力不足也是短板之一。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表示,山东省具备农药开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较少,尽管目前已有多家省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但人才过于分散,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占不到总销售额的1%),产、学、研、用未能形成合力,仍以低水平重复开发为主,技术支撑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创新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开发力量与农药大省的地位不匹配,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废”治理任务艰巨更是制约行业发展。据了解,山东省农药小企业位置分散,治污难度较大,需要逐步实行产业调整和园区化生产进行综合治理;部分农药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以牺牲环境、健康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缺乏责任意识;部分企业环保设施欠帐较多或能力不足,有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农药特殊污染物缺乏有效的技术处理手段,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处理措施不当,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抢抓机遇应对挑战
“除了发展的短板,山东农药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安全和环保压力越来越制约着农药工业的发展。随着《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的逐步实施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企业的安全和环保投入将日趋加大,运行成本也会明显上升,‘三废’尤其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滞后也日益成为制约农药工业发展的瓶颈。”山东省环保厅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处长袁成金介绍。
此外,农药企业发展空间也受到了限制。袁成金介绍,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改革,土地指标受限,专业化园区对投资规模及投资密度的要求较高,以及农药产品的税率较低,农药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等原因,农药企业的搬迁入园进程“举步维艰”,没有进入园区的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即使进入园区的农药企业也面临着新项目落地难的情况。
不过,笔者采访了解到,山东农药企业尽管面临挑战,市场仍有很多机会可抓。
岳文胜表示,山东省农药基础条件较好,为农药行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山东是经济大省,为农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处华东、华北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为农药原料、产品的流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全省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及林业发展迅速,市场优势明显;农药产业及其配套原材料产业的基础较好,具备调整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
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转基因技术对农药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储存、使用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日趋严格,必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替代进程;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等对农药市场的冲击日益增强,也将打破目前的产品市场格局,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规模化发展。
他还表示,农药除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外,还广泛用于林业、畜牧业、渔业、卫生防疫、工业、交通、通讯、建筑等国民经济部门,这为农药工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据统计,2015年全球非农业市场的农药销售额约为63.46亿美元,主要品种为草甘膦、吡虫啉、噻虫嗪、戊唑醇、嘧菌酯、毒死蜱、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乙草胺等,非农业市场用量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力争到2020年底,山东省农药及农药中间体的年生产力控制在35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利税30亿元,其中环境友好型农药产量达到70%以上。”岳文胜说。
加快调整出良方
面对机遇和挑战,山东省农药行业开出良方,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和环境友好发展,推动全省农药工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要引导农药企业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岳文胜说。
据介绍,山东省农药行业将充分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甲叉法乙草胺、水相法毒死蜱工艺、草铵膦新工艺、定向合成手性和立体结构农药生产技术、乙基氯化物合成技术等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加快农药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步伐,促进成果转化。
此外,行业还将加快推动农药企业兼并重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逐步改变农药行业企业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局面。
在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上,山东省将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整合生产要素,建立以原药企业为龙头的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使农药加工、复配与原药生产企业形成共生体,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我们还将实现农药生产企业的园区化管理,确保所有农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场地符合我省区域规划,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环境敏感地区;新建或搬迁的农药生产企业要符合国家用地政策和产业政策并进入化工园区;对不符合农药产业布局要求的现有农药企业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增品种和扩大生产能力,推动其逐步调整、搬迁或转产。”岳文胜说。
“除了上述措施,山东省还将促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张昊表示,行业协会将引导企业利用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加快实现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连续化、控制自动化、设备大型化、智能化监测,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减少涉及易燃易爆介质的独栋厂房作业场所人员数量等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强化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加快淘汰高风险产品及工艺,提高危险工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推动农药行业发展重要内容。我们将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艺以及‘三废’治理技术的研发,针对高环境风险农药替代、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发展、高浓度含磷、含盐废水治理等进行技术改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张昊介绍。
除此之外,山东省农药企业还将通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源头治理、清污分流、废水中农药原药有效成分的预处理等举措,并采用先进适用的“三废”处理技术,切实加强“三废”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同时,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引导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使用光气、氨气、氯气等有毒气体的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预防泄露和保障措施;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恶臭、弥散性气体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收集吸收处理;各种废渣、蒸馏釜残、废溶剂、高浓度废液、废弃包装物、生化系统的污泥等要采用焚烧工艺处理并避免二噁英的产生。
“希望通过上述举措,能够切实推动山东农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生态山东助力。”张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