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陕西省水利部门按照“节水优先”的理念,从今年起,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向,加快改变传统灌溉方式,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再提速。
眼下虽是农闲时节,而在渭南临渭区兴于村的枣树林里,村民们正忙着开渠、铲土、装管道,村干部朱根喜告诉记者,10月下旬村里开始节水灌溉施工以来,村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主动投工投劳。由于他们村处于灌区末端,每当遇到灌溉高峰期用水时很难保证,村子虽有黄花菜、青枣和酥梨三大特色产业,可因灌溉缺水问题时常困绕着群众。
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兴于村村委会主任朱根喜:“过去黄花菜小小一点,跟黄豆大小一样,刚出来一个小枝就旱掉了,如果有水再一浇,小菜慢慢长大,群众就有收入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渭南临渭区在兴于村实施了总投资100多万元的节水灌溉项目,明年3月工程全部完工后,村里近2200亩可耕地的灌溉问题将彻底得到改观。
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兴于村村委会主任朱根喜:“我敢说这水一浇,(亩产黄花菜)绝对500斤,这个黄花菜的收入,也就是1斤25块钱,群众一亩地打上个300-400斤,是个啥概念?”
2013年以来,渭南市临渭区依托国家小农水项目建设,已发展节水灌溉项目近8万亩,部分旱塬区基本打破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节水节肥,省时省工等效果明显。
渭南市临渭区水务局水工部股长赵鹏程:“过去咱们进行大田漫灌,一亩地基本上就是80-90方水,实施高效节水、特别是滴灌这一块,可以说一亩地基本上就是8-10方水,这个节水效果是很明显的。”
节水灌溉就是通过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技术手段、用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使实际有效利用水量达到70%以上。近年来,我省农业灌溉在保障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虽然用水总量是零增长,但也仅有56%的水得到有效利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70-80%的灌溉有效用水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目前,全省18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1316万亩,占69.3%,但管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29.7%。此外,作为果业大省,陕西水果种植面积1790万亩,但仅有三分之一的果园具有灌溉条件,进一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空间巨大。
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管理站综合科科长蒋睿:“2016年之前,陕西农业用水上提的最多的是‘节水灌溉’,为了用有限的水资源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今年首次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今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0万亩,传统的灌溉方式正在改变,陕西高效节水灌溉正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