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爱吃辣的湖南人 建了一个辣椒资源库

   日期:2017-01-12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258    评论:0    

  日前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传来喜讯:来自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主持和参与完成的12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其中,由我省主持完成的5项,参与完成的7项。

  黑茶提质

  “金花之父”助黑茶产业突破瓶颈

  由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仲华是湖南衡阳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花提醇”技术的创始人,被业界誉为“金花之父”。

  针对传统黑茶产业发展瓶颈,该项目研究揭示了黑茶加工中品质风味形成机理、黑茶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发明了“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快速醇化”“高效安全综合降氟”等加工新技术,构建了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黑茶加工技术体系,创制了20多种“方便型”“高雅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全面提升了黑茶产业的技术、品质、规模和效益。

  据介绍,该科研项目改变了传统黑茶的外形粗放笨拙、品饮储运不便、工艺装备落后、质量控制不稳、健康机制不明等固有问题,为黑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作了科学技术支撑。项目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在湖南、陕西大部分黑茶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我国茶叶资源利用率及行业整体效益,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大幅增加了贫困山区茶农收入,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近3年,仅安化黑茶就大面积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增收;有效推进了中国黑茶产业技术进步与快速健康发展,使黑茶由2011年的第四大茶类跃升为现在的第二大茶类;有效支撑湖南黑茶产业综合规模由2006年的2亿元,快速发展到2015年的100多亿元。

  辣椒培优

  建国内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

  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形形色色的辣椒挑动味蕾,是舌尖上的长沙最不可或缺的味道。由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邹学校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辣椒骨干亲本创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昨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北京,对话项目第一完成人邹学校,揭开辣椒新品种选育背后的“神秘面纱”。

  湖南人“无辣不欢”,无辣不成菜,辣椒是浓浓的“乡愁记忆”。而在邹学校眼中,看似貌不惊人的辣椒,背后大有门道。“创制的5901、6421和8214三个骨干亲本,被全国育种单位育成辣椒新品种165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成为我国应用范围最广的骨干亲本。”邹学校介绍,项目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辣椒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鉴定与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保存种质资源3219份,建立了我国保存材料份数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库。

  近年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新育成辣椒新品种18个,其中渡淡品种13个、加工专用品种5个,新品种系列配套,比同类对照增产5.1%~32.7%,累计推广1091万亩,新增社会产值45.5亿元。“辣椒骨干亲本创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首开先例,优化了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426份、核心育种材料20份,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刷新了“辣椒界”多项纪录。未来,由该项目孕育的辣椒新品种,有望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攻克难题

  帮助肾病患者在透析前治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参与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断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院肾内科专家彭佑铭教授系统研究免疫炎症参与IgA肾病发病机制,发现了黏膜免疫功能失调是导致IgA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彭佑铭告诉记者,黏膜广泛存在于空腔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中,在炎症状态下,人体自身会启动抵抗细菌的能力,分泌出免疫球蛋白(IgA)。当这种免疫球蛋白分泌过多时,会参与血液循环,而肝脏不能代谢的部分,就会囤积在肾小球里。当肾小球里囤集的这种免疫球蛋白达到一定的量后就形成IgA肾病。

  “这一研究揭示了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提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黏膜免疫的反应情况,选用恰当的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专家表示,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大大提高IgA肾病的治愈率,使病人不发展到需要透析甚至肾移植的程度。

  据彭佑铭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根据这一研究研发针对性的IgA肾病治疗药物。

  国家最高科技奖

  屠呦呦独创三个“第一”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9日,另一位捧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40年磨一剑、领衔发现“液氮温区氮氧物超导电性”和“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7年9次空缺

  此次“相中”中微子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揭晓,“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9日获得殊荣。这个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17年来曾9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

  在科学家眼中,中微子的神秘面纱每掀开一层,都能让人们向宇宙终极法则更接近一步。相关研究在最近28年间已4次斩获诺贝尔奖。大亚湾实验,就是要找出θ13的大小,如果打比方说,就是不仅要“捉住”神秘的中微子,还要让它开口说话,“交代”宇宙的一个终极秘密。

  除了大亚湾实验,几乎同时启动的还有法国的Double Chooz、韩国的RENO反应堆实验,此外,利用加速器中微子的两个实验——日本的T2K和美国的MINOS也在高速进行。各国的顶尖高能物理学家纷纷投身这五个实验,谁先测到θ13,谁就能赢得这场全球科学家的赛跑。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实验拔得头筹: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概率。这一成果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并被美国同行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韩国科学家的结果只比我们晚了25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负责人王贻芳回忆。

  截至目前,大亚湾实验已经收获了累累硕果,首次报道测量θ13的文章被引用上千次,成为高能物理研究的经典文献之一。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