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广阔的林地资源优势,通河全力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等经济产业项目,2016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接近16亿元。“未来5年,通河将坚持转型升级,聚力绿色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双百’工程——林下经济规模突破百万亩、产值突破百亿元,让通河成为全国知名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国大果榛子第一县。”通河县委书记刘长河的话掷地有声。
借优势调结构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通河县地处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全县森林面积4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1%。近年来,通河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大力发展林区经济的工作思路,确定了非常适宜在浅山区种植、符合通河地理特点和气温条件的大果榛子(又叫平欧榛子)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点项目。据林业部门介绍,大果榛子属经济林范畴,广泛种植可增加造林绿化面积。同时,大果榛子市场需求量大,一次性种植收益50年,是投资少效益高的项目。
富林乡三宝村农民郑民几年前承包了50多亩荒山,栽种了大果榛子树苗。去年他收获了1.1万斤榛子,收益达到30余万元。尝到了甜头的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大果榛子面积扩大到1470余亩。2017年将有130余亩榛子树实现高产,按亩产200斤算,可收获榛子2.6万余斤,光卖榛子就能收入近80万元,是种水稻收益的5倍左右。三站乡洪胜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600余亩。据测算,从盛果期开始每年可获纯利455万元,可持续获利50年。
林下产业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是一条探索增加农民和林场职工收入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县已种植大果榛子1.3万亩,培育食用菌木耳1亿袋、赤松茸2030亩,种植芦笋1800亩,种植蓝莓5900亩,地埋灵芝32万袋,种植中草药20776亩,种植红松坚果林1万亩,养殖林下猪5万头,养殖林下鸡50万只、林下雁2万只、林下鹅5万只、林下牛2万头、林下羊3万头,养蜂6万箱。
出政策定措施为林下经济保驾护航
未来5年,通河县委县政府将致力打造“中国大果榛子第一县”,进一步培植林下经济产业新亮点。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河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进行大力扶持。并在发展林下产业、推广大果榛子种植方面,针对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种植大果榛子经济林,每亩给予政策扶持资金800元,全县共计补助1040万元;结合精准扶贫,县政府对有条件种植黑木耳的贫困户,无偿提供黑木耳菌种,共落实培育食用菌木耳1亿袋。县林业局还把6万余亩红松林全部承包给林场职工,通过经营林地、采收红松坚果实现增收致富。为快速提高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生产技术水平,该县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林下经济产业专家来通河县进行品种鉴定、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成果交流。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通河成立了经济林研究所分所,定期举办大果榛子培训班,并负责提供符合通河种植的优良品种苗木。
抓扶贫促产业助林下经济多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速林下产业经济发展,扩大产业覆盖面。县林业局洪太林场始建于1968年,是一个资源乏、林场贫、职工穷的典型贫困林场。林场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组织15户下岗职工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610亩大果榛子,年经济效益达732万元;成立了由5户林场下岗职工组成的灵芝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场剩余物作为培养基,培育地埋山灵芝20万段,大棚地埋灵芝10万段,预计产灵芝7000斤,灵芝孢子粉3000斤,年经济效益达138.5万元;5户职工在林下连片种植赤松茸65亩,预计年收益13万元以上;养殖林下驴140头,年可获利40万元;养殖林下牛100头,年可获利30万元。林场下岗职工杨庆国,2016年初加入合作社,种植20万段灵芝,一年下来收入了2.5万余元,成为林场首批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的脱贫职工。
该县还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来推进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建成AAA级铧子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约5000万元;开发岔林河漂流项目,实现收入约2000万元。打造全省最大的森林旅游养生休闲胜地,带动盘活林下种养殖业,形成立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