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亚洲单体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将于明年8月底竣工,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未来将与新发地市场一起,构成首都农产品日常安全供应的“双核”保障。3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来到建设中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它的建筑、设计以及未来使用中都突出了“绿色节能”,与北京市的发展趋势吻合。
亚洲最大蔬菜市场明年竣工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是一项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的民生工程,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一期占地面积305亩,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去年4月22日正式开工,预计明年8月底竣工。
作为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的项目执行经理,王继红每天清晨都要到工地上转一大圈。“这个工程体量相当大,论建筑面积足有三个国家体育场"鸟巢"大小,每天施工涉及的专业和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总要尽早来走一圈心里才觉得踏实。”他路过一些施工现场发现问题会停下来跟工人们沟通,一圈转下来,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我只要一到工地上,就觉得浑身是劲儿”,今年46岁的王继红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自己每日的工作场景时还不忘补充一句,“特别是想到我们是在亲手建造亚洲最大"菜篮子"的时候。”
打造农产品东西“双核心”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投入使用后,将与现有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未来全市农产品安全供应的双核保障机制,这是北京市早在《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的构想。
建成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将实行统一电子结算,实现“交易展销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应急储备中心、理货配送中心”的智慧集成化管理,最大化减少流通环节,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及对土地面积的依赖程度,减少交通流量和环境污染。
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当前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鲜活农产品安全供应和应急储备职责、具备现代化承接能力的全市型农产品配送枢纽,未来将与新发地市场一起,构成首都农产品日常安全供应的“双核”保障格局。
流通中心建成后,将以供应商规模化、采购商网格化、运营商专业化、全流程信息化为主要模式,与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相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对土地面积的依赖程度,实现减人、减车、减PM2.5、减垃圾的低碳绿色运转,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时通过运用统一电子结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还将形成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服务政府决策的数据信息,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
净菜交易成发展重点
北商研究院特邀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等问题,就需要达到较好的时间半径,北京只有一个“菜篮子”是不够的。就目前而言,北京的农产品主流交易还是较为传统的,而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标准化农产品,运来的菜都是包装好的,减少装卸成本,进入冷链物流的体系,目前北京在往这方面发展;而下一个阶段就是净菜交易需求,这个阶段节省了中端环节的大量成本。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应该突出标准化产品跟净菜的比重,承载高端市场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北京农产品的整体品质。”赖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