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中国农业看东北 东北农业看“三宝”

   日期:2017-03-13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448    评论:0    
 

  黄澄澄的玉米、香飘飘的水稻、圆滚滚的大豆,犹如东北大平原上三支阵容庞大的部队,或隐或现于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肥沃的黑土地滋养着它们,这些被称为粮食的果实,也喂养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黑龙江、吉林的代表委员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被誉为东北粮食“三宝”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在对话与独白中聆听它们走市场、打品牌、卖特色的故事。
 
  玉米:“如临大敌”闯市场
 
  去年以来,国家玉米临储政策发生重大变革,从过去国家托市收购,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安逸的日子结束了,还被推上了一个叫“市场”的擂台。它发现一切都变了:那些辛苦的农民、担当的政府和温暖的粮仓,都替它捏了一把汗儿。即使在全国两会这样重大的场合,代表委员们也在谈论“我”,“玉米好不好卖?”“价格有啥变化?”“库存如何消化?”……
 
  去年我国玉米总产量2.2亿吨,现在仍有库存2.3亿吨。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7204万吨。“玉米”深知自己“身价”的由来,从2008年起国家对东北玉米临储托市收购,每斤价格从0.75元涨到1.1元多,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由于“身价”高企不能随行就市,发生了产销区、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最高时“玉米”比进口价格高出一半以上,市场不接受只能涌进国库。专家说,每年国家为“我”支付的储存费用,就高达数百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隋熙明直言,以前国家收购玉米,农民只管种不愁卖,这哪能叫市场经济?国家越收越多,库存越来越大,进口竟越来越多,玉米临储陷入恶性循环。
 
  2016年,“玉米”的日子不好过,价格下降也给农民带来了压力。黑龙江省玉米价格相比上一年每斤下降约三毛钱,按照“价补分离”的补贴机制,省里每亩补贴153.92元。国家政策性补贴虽有救济,却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
 
  “玉米临储改革第一年,习惯了靠粮库卖粮的大户、合作社一度很犯愁。”在黑龙江省青冈县粮食局副局长陈甫看来,粮库不收玉米了,不代表政府就不管了,反倒更应主动出击,走出去找客户。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金会说,黑龙江省调减玉米1922万亩,占全国调减面积的2/3,各地通过改种高效作物,实现人均增收272元。吉林15家停产半停产玉米加工企业,也恢复生机满负荷生产,购买者从单一国库到多元主体,贸易商、加工企业、国库都来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中粮生化平台公司总经理佟毅说,从农民主动调结构中看到了变化,一些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方退出来了,市场需求成为“指挥棒”。农民开始从过去种高产的“大路货”玉米,转向生产对接精深加工和饲料等专用型、优质优价的玉米。
 
  农民们开始逐渐懂得,必须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收储制度不动摇,才能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转变,让玉米产业真正走出“价格不断提高、市场不断萎缩、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背离市场经济的“死胡同”。
 
  水稻:“底气十足”打品牌
 
  和玉米兄弟不同,尽管国家对水稻有“托底”价收购,但每斤1.55元的“价格保护”,东北大米却并不“领情”。如果走市场渠道,每斤至少多卖一两毛钱。因为“大米”心里有数:绿色、有机的小伙伴磨成大米后,在发达地区最高能卖到每斤百元钱。
 
  松辽平原阳光充足、黑土肥沃,松花江、嫩江等河流水质清纯,生产优质水稻的条件得天独厚。各路“大米”们深信,良好的生态正是自己的底气所在。从“盘锦大米”到“五常大米”,再到新秀品牌“吉林大米”,靠口感、劲道、糯香赢得“江湖地位”,东北大米抱着团儿闯市场、创品牌。
 
  这两年“大米”也有过困惑,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卖好了能不能种得更好?!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民孙斌对此深有体会,生态环境、品种等优势成就了东北大米,要靠质量赢得市场、树立品牌,现在这些品牌还不够响亮,没有完全体现价值。
 
  “好吃的‘东北大米’一直是个模糊的品牌概念。”隋熙明代表举了一个例子,五常大米很有名,但它是地域品牌,具体到五常大米里,究竟哪个牌子大米好,能说清楚的人不多。吉林大米也在品牌上吃过多年亏,200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900多个品牌,都叫“东北大米”,缺少拳头产品和聚集效应,好米仍然卖不上好价钱。
 
  连那些“五常大米”的主人们,都开始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固然重要,福建大红袍原本不过是几棵树,却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品牌茶业。可见,品牌农业的成长之路在于结构调整,模式创新,主攻农业供给质量。黑龙江省提出水稻增值收益突出价值链,通过质量提升、品牌营销获得增值收益。吉林省则推进“健康米”工程,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影响力,2016年综合增收超过10亿元。
 
  “有了品牌,大米每斤价格从原来的6元涨到7元多。”吉林省延边州光东村村民金君笑着告诉我们,光东村1000吨大米就增收200多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原党组书记任克军提出,品牌农业的出路在于提升质量。2016年黑龙江省加快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建设,全年新建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6.2万栋。吉林省也组建了大米产业联盟,制定了“吉林大米”系列品种质量标准。
 
  大豆:“错位竞争”卖特色
 
  在北大荒,“大豆”被形容为“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丰收富足的象征。
 
  近年来,东北大豆由于出油率低,成本上升价格下降,在全球化农业竞争中处于下风。加之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影响,种大豆效益低,东北农民弃大豆种玉米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大豆种植面积锐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说,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商品率达80%以上,但近年来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统计显示,大豆在黑龙江的种植面积“腰斩”,从2009年到2015年减少了约4000万亩;在吉林种植面积也逐年降低,去年仅为320万亩左右。
 
  国家提高大豆补贴的政策利好,以及非转基因大豆的差异化竞争,终于让“大豆”看到了希望。从实施大豆目标价格保障种植收益,到鼓励恢复玉米大豆轮作耕作传统,这些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在吉林省,今年将落实玉米大豆轮作面积达100万亩;黑龙江省也对玉米改种大豆轮作,给予每亩150元人民币的补贴。
 
  就在去年,黑龙江省人大最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禁止在全省范围内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又让东北“大豆”成了“网红”。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张抗抗委员建议在黑龙江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她呼吁要对黑龙江这个中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非转基因大豆产区予以相应保护。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号召,吸引了不少眼球。隋熙明代表说,我国农产品总体供给数量过剩,优质产品仍然短缺,今年改革把绿色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提到一定高度,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的重要方向。
 
  代表委员们对“大豆”说,“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大豆”要想重新崛起不能靠拼消耗,而要靠“卖特色”——营销东北的天然原生态、寒地黑土、冬季自然休耕、病虫害少等特色,让消费者用脚投票。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东北农业三宝”各自有了新目标。东北农业只有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才不负蓝天、绿水、青山和黑土地。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