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阳光明媚,大地回春。在武宣县禄新镇复旦村,望不到边的糖料蔗“双高”基地里,十余台农机在翻挖桉树根、犁地、开行、运化肥、种甘蔗……“目前,武宣县已落实建设甘蔗‘双高’示范基地95个片区12.4万亩。在新建设的片区中,已经备耕2.87万亩,种植9646亩。”武宣县委书记高贤斌说。
糖料蔗发展分“三步走”
“这片1500亩土地,之前种的是尾叶桉,5月底前我们都要种上良种甘蔗。”复旦村村委主任黄恒糯说。
糖料蔗是武宣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糖价下跌,甘蔗种植面积递减,“甜蜜事业”风光不再。破解糖料蔗发展难题成了武宣稳增长的“头号工程”之一。
武宣县2015-2017年度的糖料蔗“双高”种植任务是11.6万亩。到2016年6月,才完成1.6万亩,剩余任务10万亩,任务艰巨。
“武宣制定了糖料蔗发展‘三步走’战略。”县长吴孝斌说,第一步,加快建设“双高”糖业示范基地,促进经营规模化和种植良种化;第二步,推动“小块并大块”推进水利现代化;第三步,建立“种管收”一体化模式,实现生产机械化。
政企合力破解经费难
要完成便于机械作业的“双高”基地建设,必须动员群众砍掉尾叶桉。据介绍,该县今年计划新实施的7万亩片区内,需清理尾叶桉逾1.5万亩,“退桉还蔗”困难重重。
为此,该县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障工作经费,对扩种地块和“双高”基地各片区实行优先供应生产资料、优先解决贴息贷款、优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农机作业、优先安排砍运进厂政策,同时加大专项扶持,在种植和农资补贴补助方面,清理尾叶桉补偿方面,都制定了明确的标准。
另外,该县还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创新建设模式。推行“双加双带”经营模式,探索企业自主经营模式。由于企业经营的机械化程度高、管理到位、单产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政策落地才能释放红利。“双高”基地建设,让蔗农看到了良好的前景。“我家2015年种了1.5亩,亩产达9吨,比普通的蔗种多了3吨,而且进厂价钱也更高,机耕、种子、地膜等也都有补贴。”复旦村村民黄世转表示,发展“双高”甘蔗更有赚头,今年他打算再种5亩。
一抓到底掀起种植潮
绿新镇党委书雷永杰介绍,去冬今春该镇糖料蔗“双高”基地规划10个片区1.35万亩,涉及农户2900多户,片区内尾叶桉面积5780亩,不仅实施面积大、涉及面广,而且时间紧迫、工作难度大。
为此,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个片区、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成立“退桉还蔗”党员攻坚队和蔗种调运、农资调运、蔗种过磅、核查地块等8个工作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倒排时间督促进度,争取成熟一片,机耕一片,种植一片。
武宣县10个乡镇均如绿新镇一样,按照“三个一”的思路,倒排时间进度。去年下半年,该县组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主抓,任务、经费、人员、措施、督查工作“五到位”。当前,全县上下掀起“双高”基地建设比赶超热潮。
站在地头看种蔗机种蔗:每台种蔗机坐着4名蔗农,他们负责将种子放入两边四个漏斗槽里,下种、施肥、喷农药等工序一气呵成。
“用机械种蔗,一天能种15-18亩,每亩200元,省工省时;如果请人工种蔗的话,一亩地至少要花400元。镇政府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黄世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