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耕春播时节,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农业机械化,已成为田间的一道靓丽风景。近日,高台县南华镇景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移栽芹菜苗。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共赢模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生产逐渐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春季,我省普遍出现雨雪天气,大部分地方土壤墒情适宜,对冬小麦返青生长及春耕春播非常有利。
天帮忙还要人努力。今年甘肃省春耕生产早谋划、早安排、早动员,年初,省里就制定了以稳定粮食安全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工作思路。紧接着,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把春耕备耕、顶凌覆膜、农资打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研究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思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化措施,强化落实。农牧部门积极行动,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进度安排,督促任务落实,掀起了春耕生产热潮,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强化供给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
“我们镇光热富余、土地平整、水资源充足,是白水江沿岸水土资源最好的一段,最适宜种植水果、蔬菜。在这里种露地蔬菜,一年最少倒三茬。去年,这里的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甘蓝都卖了好价钱。甘蓝一斤卖1.80元呢,一亩地最少产6000斤,一亩收入就可以过万元。”在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镇长刘整原站在地头分析着今年的春耕形势,“今年,我们要根据九寨沟、定西、兰州市场的反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多种些在市场上好卖、赚钱多的品种。”
今年春天,全省各地都在仔细研究市场、分析市场的基础上,确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陇南市制定了积极发展冬早春露地蔬菜和山区蔬菜,重点推广冬播、秋播马铃薯、甘蓝、莴笋、蒜苗等优质冬春淡季蔬菜品种;抓好纹党参、红芪、半夏、当归、大黄五大道地中药材,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扩大订单种植面积等措施。定西市明确了突出地域优势积极调整农作物布局结构,扩大马铃薯、蔬菜面积,稳定中药材面积,压减玉米、小麦面积的思路。
在强化供给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的思路指引下,全省各地认真落实“保、调、稳、扩”工作措施,以保证粮食产能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作物间面积优化调整,优质专用品种面积增加。玉米主要以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为主。马铃薯以发展主食专用品种为主。小麦以扩大优质中筋品种为主,扩大绿色种植面积。蔬菜以增加订单面积和设施面积为主。中药材以引进新品种和挖掘特色地方品种为主。预计全年粮播面积稳定在4100万亩以上,其中春播粮食3100多万亩,经济作物中,蔬菜、油料、中药材面积增加,棉花稳中有增,甜菜稳定,瓜类略有减少,饲草作物增加。截至3月27日,全省已春播面积50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2.3%。
强化科技措施推动春耕生产
在陇西县通安驿镇高阳村,一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种机在大型拖拉机牵引下正在作业。随着拖拉机匀速前行,一颗颗薯种均匀地排到种沟当中,被地膜覆盖得严严实实。
“这台机器采用的是大垄双行栽培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业后,地表形成宽度15厘米,厚度5厘米的土壤,在出苗的时候利用土壤的重力和幼芽的生长力,自动破膜出苗,不需要人工放苗。”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孙伟说,“我们重点对排种系统和膜上覆土系统进行了改进,排种系统采用大小种箱,降低了漏种率,膜上覆土系统采用跨越式覆土机构,保证了覆土质量,能够满足缓坡地、水平梯田、小地块作业,每小时作业面积是两亩左右。”
在新型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种机的帮助下,播种开沟、下种、施肥、起垄、覆膜、覆土等工序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只需要人工将偶然出现的多余薯种拨回种箱,解决了马铃薯在栽培中人工放苗和打穴播种机械替代难的问题。
如今,在全省春耕一线,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很难见到,科技措施的大举采用,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节省,土壤墒情能够被及时利用,抢抓农时已经不再难。
今年春耕,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机成为春耕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组织69.33万台(件)拖拉机、播种机、铺膜机等农业机械,完成机械耕整地478.66万亩、农作物机播80.27万亩,实现机械深松14.78万亩、机械镇压161.39万亩、机械覆膜111.33万亩、机械深施化肥99.96万亩。今年春季,我省旱作农业区普降雨雪,各地把顶凌覆膜作为科技抗旱的有效举措,紧抓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抢墒抢时开展覆膜。
截至3月底,全省10个市(州)的51个顶凌覆膜任务县(区)共完成覆膜面积489.8万亩,占顶凌覆膜700万亩推广任务的70%。同时,一膜两年,钢架无立柱组装式温室建造技术、苹果矮砧密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等一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推广,极大提升了春耕的科技含金量,使我省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不断提升的态势。
强化田间管理促苗情转化升级
农谚说,三分种,七分管。庄稼收成要好,离不开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年春耕,各地对田间管理尤为重视。在文县,农业技术人员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田间除草、追施有机肥、严禁麦田啃青、预防或减轻晚霜冻害;在徽县,当地组建了春耕备耕科技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综合技术服务,重点推广种养业主导品种及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设施栽培、机械化耕作等先进农业技术。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甘肃省越冬作物长势喜人。
去年秋季,甘肃省共播种冬小麦844.9万亩,冬油菜159.8万亩。由于播期气温适宜,墒情较好,加之播后田间管理措施及时到位,大部分越冬作物群体合理,个体发育好,冬前形成壮苗。”省农牧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成德介绍道,“目前,我省冬小麦普遍进入返青期,少数进入拔节期,据农情统计,冬小麦苗情一、二类苗占比从3月初、3月中旬的79%、80.5%,不断转化升级,到目前已占到86.5%,冬油菜一、二类苗占比87.8%,均好于去年同期。
据统计,目前,甘肃省冬小麦一类苗348.1万亩,二类苗382.8万亩。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高,原因在于我省冬麦区通过镇压、追施暖苗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截至目前,我省冬麦区已追施化肥356.7万亩、冬麦灌水59.8万亩、镇压耙耱292.5万亩、中耕除草178.6万亩,防治病虫害28万亩。
强化市场监管确保春耕物资价稳质优
春耕物资价稳质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甘肃省全年农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为此,甘肃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全面启动了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由农牧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据介绍,今年甘肃省春耕生产物资储备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可满足春耕生产所需。不仅如此,甘肃省还探索创新“互联网+农业”在农资供应方面的应用,鼓励当地农资经销商上线运营,建设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农资产品,实现农资销售可追溯性。
据3月底调查,全省春耕约需化肥(折纯)171.3万吨,农药3008.4吨,农膜9.5万吨,农作物种子(含种薯)189.4万吨,有机肥3.5亿吨。农药、化肥需要量同比有所减少,种子、有机肥同比有所增加。目前,已备化肥168.8万吨,农药2959吨,农膜9.0万吨,农作物种子(含种薯)185.6万吨,积造有机肥3.5亿吨。目前,全省供销、农资部门及各类经营门店正抓紧调运,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