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在“中国枸杞之乡”新疆精河县,农民们开始田间耕作,期盼一年有个好收成。
4月7日,记者来到该县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精河县果康枸杞专业种植合作社(以下简称果康合作社),探寻有机枸杞种植的奥秘。
果康合作社枸杞基地位于精河县万亩生态林3号区,放眼望去,树木成行,蔚为壮观。修剪一新的枸杞树,整齐排列,精神抖擞。
果康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康介绍:“过去农民种枸杞,怕影响产量舍不得精剪枝杈。事实上,精剪不仅能去除枝杈上残留的虫卵,还能增强对主干枝条喷药的效果。只有枸杞树健康了,才能结出好枸杞。”
不远处的枸杞地里,两台拖拉机正来回穿梭喷洒农药,淡黄色的水雾随风飘散,给单调的田野增添了一抹亮色。
“这两天气温回升,我们要抓紧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看到记者,果康合作社社员殷万疆笑着说。
果康合作社从南京聘请的植保专家王建明补充说:“精剪能有效激发枸杞树的生命力,只要按标准施用有机肥,生长旺季时,枸杞树一天一夜就能长出10公分的枝条。你们看到的淡黄色水雾,是专门配制的生物农药,能有效杀灭病虫卵,而且无残留。”
旁边的一块地里,挖沟机正在反复深耕。随后,农民们将运到地头的有机肥填进沟中。
“这肥料为什么是黑色的?还这么湿?”记者问道。
陈永康解释,去年秋季,合作社从周边山上的草场买来7000方牛羊粪,埋在土里进行发酵。今年2月,合作社又收购了100吨食用油废料和油渣,与牛羊粪混合后再次发酵,就变成了这种又黑又油的有机肥。这种肥料地力强、易吸收。
2013年12月,陈永康与5位亲友共同出资200多万元承包了800余亩戈壁荒滩。次年3月,他们一起成立合作社种植有机枸杞。
近3年来,果康合作社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安装滴灌设施,建设加工厂房,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去年,合作社社员增加到50户,种植的枸杞通过欧陆分析技术服务公司权威质量检测,证实656项农残为0。公司种植基地通过色瑞斯(CERES,一家从事欧盟和美国有机产品标准认证的机构)认证,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枸杞品质高,经济效益立显。负责果康合作社枸杞销售业务的天山果业公司总经理张勤介绍,去年,精河县枸杞交易市场的普通枸杞零售均价为每公斤50元左右,部分质量不达标的产品甚至遭遇退货,而果康合作社的有机枸杞零售价则达到每公斤160元,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今年,果康合作社的有机枸杞还未上市,就接到九州通医药集团、南方航空公司等企业的500吨订单。
“有机枸杞附加值高,但种植成本也高。”陈永康说,3年来,合作社平均每亩累计投入约7000元。因前两年是枸杞树生长期,产量较低,3000亩枸杞林去年总共才收获了150吨,合作社社员只收回投入成本的三分之一。今年,枸杞树进入丰产期,预计产量会倍增。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坚定了陈永康和社员们种植有机枸杞的信心和决心。精河县托里镇的25户杞农响应国家号召,加入果康合作社接受统一管理。合作社在托里镇设立了种植基地,流转1200多亩枸杞林地,推广绿色枸杞种植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带动更多的杞农走高品质枸杞发展之路。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陈永康和张勤萌生了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打造精河县高品质枸杞品牌。
“好产品来自于高标准。”张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可与行业协会联手,制定精河有机枸杞种植标准,严格准入机制,强化质量监测。同时,扶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户,并以此为依托加大农技人员培训,让绿色种植理念深入人心。
陈永康则期待,政府能为有机枸杞种植合作社提供专项补贴,支持他们探索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不断开发具有特色口感的新产品,培养精河枸杞“嚼着吃”的消费群体,使之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休闲食品,从而把精河有机枸杞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