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教授团队发布“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据研究,北京市城六区的森林植被每年滞尘9789吨,其中调控PM2.5等细颗粒物105吨、PM10等粗颗粒物1227吨、大颗粒物8457吨。森林植被可使北京每年达二级质量的天数增加15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森林植被,北京市每年的蓝天数量要减少15天。
余新晓介绍说,此项目是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自2013年以来,项目历时4年,构建了首都圈森林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揭示和评价了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机理和功能,并提出针对城市典型区域高效滞尘的森林优化配置技术,利用相关技术在北京市和广州市建立2000余亩示范林,推广示范林5万亩。
研究表明,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调控作用可以分为沉降、阻滞、吸附和吸入4种方式。其中,沉降作用占比最大,为43.57%;其次为阻滞作用,为34.8%;吸附作用为21.5%;吸入作用占比最小,为0.13%。经统计,北京市森林植被调控PM2.5的量为每年每平方公里309千克。不同森林类型调控PM2.5的能力不尽相同,混交林调控能力最强,其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草地的调控能力最弱。
项目组认为,虽然森林调控颗粒物的作用有限,但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树种选择,高效配置,森林治污、净化空气的作用就能够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