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在越溪乡锡安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内,果农们正在采摘大棚白枇杷。种植户林岳兵介绍,今年他种植的7亩大棚白枇杷,比传统露地种植的枇杷上市早了一个月左右。因为上市早,售价高达80元每斤,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记者看到这个大棚坐落在应家山上,上面盖着透明塑料薄膜。一颗颗被牛皮纸包裹着的枇杷压弯了果树,撕开牛皮纸,露出洁白滚圆的果子,尝起来味道酸甜,非常可口。“多亏建了钢架大棚,我们的枇杷才能‘领鲜’上市,现在是供不应求呢!”林岳兵笑呵呵地说。当时他摸索种植白枇杷技术时,县林特总站技术人员向他建议,尝试建设大棚种植,当时全县尚无先例。“大棚是永久性投资,万一遇上寒潮,效益就可观了,就算气候正常,提前上市,价格预计可提高60%以上。”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林岳兵一方面学习大棚栽培技术,另一方面着手建设大棚,覆盖种植近300棵枇杷,投入20余万元。经过几年的种植,他发现大棚内的果子确实比室外的省心。天气冷,大棚中的三个煤气加热炉就全面开工,热气通过传热管输送到大棚的角角落落,同时,也不用担心枇杷裂果或被鸟啄食、成熟期雨水过多而不甜等问题。年初,我县部分枇杷种植户受到低温冻害影响,损失不小。而林岳兵的大棚枇杷则安然无恙,预计亩产700斤以上。“大棚内的枇杷,每亩产量约为700-800斤,按每公斤80元计算,7亩的收益还是不错的。”说起大棚的好处,林岳兵滔滔不绝。
和林建兵一样,尝到设施农业建设“甜头”的还有一市的杨梅种植户。在一市镇的一个杨梅基地里,去年松鹰果木有限公司的员工给一株株杨梅树打起了伞。这是农户开展的杨梅避雨栽培试验,白色的伞宽4米,伞柄上还安装了转柄,高度可以升缩,最高可以升到4米,基本可覆盖整株杨梅树。据县林特总站有关人士介绍,杨梅成熟期一般在6月中旬,这段时间往往是梅雨季节,雷阵雨比较集中。过多的雨水给杨梅生长带来了影响,落果较多,尤其是大果型杨梅品种如东魁、炭梅,严重时落果高达70%。杨梅树打上伞后,估计落果率可以下降到10%以内,还能防止挂果腐烂,提高商品果率。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全县设施农业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许多农民因从事设施农业,有效规避了气候带来的种植风险,“腰包”也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