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只不同颜色的蜂箱悬空挂在密云冯家峪镇百余米山崖峭壁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这也是一个“养蜂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崖壁蜂场,也是北京的首座崖壁蜂场,前不久刚刚建成。
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蜜蜂的大量引入和饲养使得中华蜜蜂的生存逐渐受到威胁,现在这个种群已经濒临灭绝,如蜜蜂界的“大熊猫”。而这个崖壁蜂场饲养繁殖的就是中华蜂,未来冯家峪还将成为中华蜂的自然保护区。
养蜂蜂场“长”在百米悬崖上
初夏的密云,草木葱郁。驾车行驶在冯家峪镇的山间道路上,簇簇野花相伴,不时可见蜜蜂飞舞。这里地处密云水库上游,距离北京城区120公里,是中华蜜蜂(中蜂)保护区核心区。
全国最大的崖壁蜂场就“落户”这里。5月18日探访时,记者在冯四路两侧的山崖边看到,一个个小箱子排列均匀地“长”在峭壁上,两面峭壁上一共有600个蜂箱。
今年3月4号开始,20多个“蜘蛛侠”干了一整月,才把蜂箱挂到山上。而到割蜜时依旧需要靠“蜘蛛侠”爬上山崖去取。
崖壁蜂箱上涂有绿色、蓝色、橙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远远望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冯家峪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技术讲解员董莹说,这可不是为了好看,里面是有学问的。蜜蜂眼睛最高辨识度只有6米,而且只能识别几种颜色,为了让蜜蜂顺利“找到回家的路”,他们特意在蜂箱上涂上了颜色。
冯家峪镇政府工作人员蔡晶雪告诉记者,他们考察过,在全国范围内四川青城山、湖北神农架也有这样的崖壁蜂场,但密云的蜂场是最大的。
保护中华蜂有利于生态平衡但已成濒危物种
沿着山路行驶,记者看到多块标志牌,上写“中蜂保护区,禁止饲养意蜂”。
蔡晶雪告诉记者,中华蜜蜂是中国独有的本土蜜蜂,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已经7000万年。1896年以来,随着意大利蜜蜂的大量引入和饲养,中华蜜蜂的生存逐渐受到威胁,现在已经濒临灭绝。2006年农业部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蔡晶雪告诉记者,冯家峪一直有饲养蜜蜂的传统,但近几十年来,蜂农们几乎都在养意大利蜂。意蜂每年可以取十几次蜜,而传统养殖的中蜂一年只取一次蜜,经济效益差别大,因此只有少数蜂农零散地饲养着中蜂。“意大利蜂是中华蜜蜂的死对头,三五只意蜂就能破坏一个3万只中华蜜蜂的蜂群。”蔡晶雪说。
但在维持山区的生态平衡方面,中华蜂蜜功不可没。蔡晶雪告诉记者,华北地区很多树种,特别是早春或者晚秋开花的植物,都要靠中蜂来授粉繁殖,而外来的“意蜂”只采一些大花朵,且采蜜倾向比较单一,其余的都“置之不理”。
“中蜂的减少及绝灭会破坏我们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蔡晶雪说,“其实保护中华蜜蜂,就是保护这片青山”。
悬崖养蜂既避免鼠蛇伤害又还原蜂种野性
90后的董莹,家中祖孙三代饲养中蜂,从小耳濡目染,现在在合作社担任技术讲解。
她告诉记者,“崖蜜”在我国古代又称为石蜜、沙蜜、饴蜜等,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中华蜜蜂在岩洞中筑巢,采集多种山间野花酿造而成,也是我国最早食用的甜味食品,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之所以在悬崖上养中蜂,一方面可以防止山间的鼠、蛇对中蜂的伤害。另一方面,没有人工的干预,能够还原地区蜂种的野性。“中蜂”们自然地繁衍生息、采集山间各种野生中草药蜜源植物,这样的野生蜂蜜,含有特有的矿物质、蛋白酶、益生菌,相比经过加工的蜂蜜,营养价值更高。
“崖蜜的产量很低,一年一箱只割十斤左右蜂蜜。”董莹说,每次取蜜都不能取尽,要给蜜蜂留下过冬的“储备粮”。一般每年10月份是取蜜的最好季节,放了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蜜是最有营养的。
愿景将建国家级中华蜂自然保护区
全国最大的崖壁蜂场,为什么会“落户”在这里?
蔡晶雪告诉法晚记者,因为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而冯家峪镇位于水库上游,“保水是第一要务”,清退了很多产业,不仅不能发展工业,离水库近一些的区域都得“退耕、退养”。所以,作为生态产业的养蜂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发展和重点推广。
“养蜂我们镇也有实打实的优势”,蔡晶雪说,冯家峪一年四季中三季有花,且开花泌蜜的野生蜜源植物交错开花,适应中华蜜蜂崖壁定点饲养。
蔡晶雪表示,未来冯家峪镇要建立成国家级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到2020年计划在全镇15个村发展中蜂养殖户达到600户,预计产蜜24万公斤。合作社与蜂农签订了蜂产品收购协议,为蜂农的钱袋子“兜底”。
董莹告诉记者,除了“崖蜂”项目,未来几年,他们还将打造十五个不同时代的中蜂养殖场,从原始的崖壁取蜜、树桶取蜜,到如今的活框饲养、自流蜜养蜂技术的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标准示范化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