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功转型的实现是依靠格尔木市上下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改变戈壁荒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劣势,因势利导,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特色资源产业和生态农业,依托国家惠农政策,积极通过政府引导,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注重科技培育,以高原格尔木人特有的实干精神,带领农牧民群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逐步“转”出来的。
去年,格尔木市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四个转变”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个核心任务,坚持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着力调结构、夯基础、促改革、强服务,农牧业综合生产效益持续提升,呈现“平稳有进、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补短板 增后劲 围绕“特色”做文章
5月的田野里,大片的枸杞枝苗开始泛青,忙碌的农民们正在辛勤耕作,播下希望的种子;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绿油油的时令蔬菜正待上市,特色产业发展让这里充满生机,给农民带来了好生活,格尔木市特色农牧业发展一片好风光……
在高原戈壁上发展现代农牧业,只有围绕“特”字做文章。格尔木市结合地域实际,明确了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目标和方向,紧紧依托特色农牧业资源优势,补农牧业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进入4月以来,位于格尔木市东郊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成了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带着孩子亲友在大棚里赏花观景,采摘时令蔬果,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采摘的乐趣。“一到周末,园子里私家车都停满了,棚里提供草莓、桑葚、油桃等时令有机果蔬采摘,我们在品种引进、口感品质上下功夫,经过试种成功再向种植户们推广,这几年园里种植的蔬果还没上市,就被市民们采摘一空,如今种植户们都是坐等市民上门采摘,销售根本不是问题。大棚采摘模式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广开思路,适应市场需求,今后我们准备引导种植户进一步扩大规模,通过丰富品种,提供采、做、游、娱一条龙服务,让种植户得到更大实惠。”示范园科技员李智告诉记者。
种植户程加东是甘肃人,在他承包的5座大棚里,红彤彤的油桃挂满枝头,绿油油的葡萄、李子再有20多天就可以成熟采摘了。眼看着满园丰硕的果实,程加东的心里像蜜一样甜,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政府盖好的科技大棚,我们每年只需交部分承包费,园里的科技员负责品种引进、技术指导,根本没什么后顾之忧,采摘的时候指导一下,过秤收钱,不用像往年一样到处找销路,现在坐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我今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收益应该很可观。”
2003年,市政府建成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后,积极探索适合戈壁农业的种植技术和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致力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目前,该园内建成127个现代化温室大棚,成功引进葡萄、小冬瓜、草莓、李子、油桃、桑葚、小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达50多个品种,并向种植户推广,带动农民增收,通过示范带动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同时通过发展“采摘乐、休闲游”为种植户们开拓了又一新型产业模式,使科技园成为从单一种植向特色多样化农产品发展递进的良性孵化器。
每年的4、5月份,是园艺厂大棚蔬菜种植户们最忙碌的日子,开春后,本地蔬菜开始大量上市,市民们在市场超市里欢喜采购,格尔木人的餐桌经历了从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到绿色营养蔬菜“多样化”的可喜变化。目前,夏季本地蔬菜自给自足率可达60%,改变了多年前格尔木蔬菜品种少、价格高、全靠外地运输的局面。2016年,全市蔬菜总产2.65万吨,产值7042万元,新建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300栋,日光节能温室总量达到5376栋,规模化果蔬种植基地4个,2家蔬菜基地获全省首批“菜篮子”生产基地省级认定。
“在高原戈壁,耕地偏少,草场有限,水资源缺乏,传统农业水平低下,格尔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道路注定艰难,农牧民增收更是一个长期的难题。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凭借地域特色和高原气候资源优势,在产业和市场的需求环境下,优先发展枸杞、特色蔬菜、格尔木蒙古羊、唐古拉牦牛、唐古拉藏羊等特色农产品,从传统的青稞、土豆、大蒜种植到现在红枸杞、藜麦等特色生态农业种植,我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生态农业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格尔木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周延山说。
扩规模 育产能 打响生态产业品牌
时间倒退到9年前,在戈壁滩上种枸杞在当时还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截止去年,格尔木市枸杞种植面积5226.7公顷,枸杞产量达到9894吨,较去年增加734吨,产值达到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
如今,每年的7、8月份,大片的红枸杞映红了戈壁,省内外收购红枸杞的客商纷纷涌入格尔木,小小红果成了格尔木市农牧民致富的“金果子”,枸杞产业成为拉动该市农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特色产业。最早种植红枸杞的大格勒乡农民早一步奔上了小康幸福生活,成了远近有名的“枸杞之乡”。
按照做大做强枸杞产业的发展思路,格尔木市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合作化经营的目标,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安全,建立以“企业+村委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建全省首个“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
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格尔木市积极引进源鑫堂、亿林、康普生物等多家企业,培育绿色、有机、出口特色枸杞品牌,拓宽国际国内市场,让格尔木特色产品走出去。目前,格尔木源鑫堂生物科技公司“源鑫堂”枸杞和青海康普科技有限公司的“呀啦嗦”枸杞产品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格尔木蒙古羊” “唐古拉牦牛、藏羊”地域品牌也得到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肯定。同时,该市通过发展枸杞林下经济,养殖枸杞鸡规模达到3万羽,枸杞花蜜产量突破45吨,同时对枸杞黄酮、枸杞茶、枸杞含片、枸杞饮料等新产品研发,促进了产业增效、产品增值。
生态优先 激发生态畜牧业发展活力
格尔木市现有耕地面积0.47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总面积461.7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27504万公顷),畜牧业产值达2亿元,占全市农业经济总产值的40%,草场畜牧业和农业种植业共同成为推动我市农牧区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前提是保护草场,保护好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走合作社经营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科技标准化养殖,打好具有格尔木特色的高原生态有机畜产品的品牌,才能充分激发生态畜牧业发展活力,实现提高牧民收入,让草场绿起来、牧民群众乐起来。
按照国家三江源环境保护政策要求,格尔木市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确立了农区畜牧业建设标准化养殖场,重点发展猪肉、牛肉、羊肉三大特色产业,适度发展奶牛、禽蛋、饲草料、特种养殖业;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发挥“格尔木蒙古羊”“唐古拉牦牛、藏羊”地域品牌优势,提高牛羊肉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发展效益。在推进农牧区规模养殖业的同时,加大生态畜牧业发展,发挥生态畜牧合作社的作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科技引领推动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提高牧户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和能繁母畜比例,保护草原环境,平衡草畜结构,促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整体发展进程。鼓励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养殖基地建设饲草料基地,实行草畜联动扩大优良畜种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产出能力。
随着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逐步推进,集中要素适度规模生产的格局已然形成,产业化机制得以完善,“格尔木蒙古羊”、“唐古拉牦牛、藏羊”取得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乌图美仁乡那棱格勒合作社肉羊年加工能力提升至2000只。目前,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家,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193个,家庭农牧场44家,辐射带动农牧民9769户,占全市农牧民总户数的71%。
去年,全市建成畜用暖棚2132座;完成鼠害防治97.2万公顷,同时,累计完成草原围栏建设面积达16万公顷。全市实现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全覆盖,建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个,整合资金1033万元,牧民入社率达70%,适龄母畜比例提高到60%以上,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切实规范合作社“三资”管理,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大学生领办、能力提升示范社创建、能繁母畜补贴以及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同步推进,合作社运行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是格尔木市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该市将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有机高效农牧业,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畜产品供给体系。引导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合同养殖、统一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鼓励发展农牧区电商业、生态休闲农牧业等,加大农畜产品深加工,提高特色农牧业经济效益,力促农牧民增收。
美丽戈壁绘新图,农民快步奔小康。当前,“十三五”发展蓝图正逐年实现,只要紧紧扭住“特色生态农牧业”这个牛鼻子,补足农业基础短板,拉长产业发展的短腿,打赢整体脱贫攻坚决胜战,格尔木市农牧业转型发展的路子必将走得更稳、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