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山东省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陆续进入麦收季节。在寸土寸金的济南市区东部,300亩金黄的麦田在钢筋水泥包围的城中显得格外显眼。这300亩地就是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的试验田,也是育种人心中的圣地。
如今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普及,夏收已很难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300亩地放在普通农田,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用不了一天。而农科院的试验田,却无法用收割机收割。试验田被分成了千余个试验小区,种了几百个品种,各种试验材料几万个。每个品种多的种十几平方米,少的只种几行,还有很多材料是单穗。每到夏收季节,你会发现,在科技含量最高的农科院里,夏收仍以人力用镰刀为主。
掐穗头,拔单株,割穗行,单穗脱粒,单株脱粒,穗行脱粒……怎么这些麦收流程跟老百姓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完全不同呢?“这里是我们育种人员的选种圃,这些材料统称为杂交后代。”作物所刘建军研究员在地里一边走着一边介绍说。
晒场上,部分脱完粒的品比、鉴定、区试材料装在白色的布袋子里整齐地躺在水泥地上晒太阳,另一边网袋子里的穗头也在抓紧晒太阳;棚子底下,还有近万份单株材料被整齐地架在竹竿上等待脱粒。
“我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可是麦子熟了不等人,我也放心不下这些麦子。”正在晒场上安排单株脱粒的刘爱峰说。从几万、几十万的杂交后代里挑选优良品系,这感觉听起来真的跟参加高考差不多,优胜劣汰是生存的法则。“这些麦子在我们眼里就跟孩子一样,甚至对孩子都没有这么上心。”
耐得住麦田的寂寞,守得住丰收的繁华。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赵振东院士带领下,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济麦22等5个品种累计推广4亿多亩,在山东,我们吃的每两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是用省农科院育种团队提供的小麦品种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