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81岁,谨慎、保本儿了81年——这从孟津县城关镇王庄村老汉王套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套”字和“栓”“留”等字一样,在过去听天由命的时代,经常被农民用来给孩子起名,谨小慎微的农民们希望老天爷能眷顾他们的心愿,把孩子留住。
今年,保本儿的王套却一改常态,放心大胆地种起了中药材,这是为啥?
1、这个麦天,老人过得清闲
日前,81岁的王套吃罢早饭就来到王庄村委会,他找到驻村第一书记于朝阳问:“于书记,岭上那二亩地啥时候翻?”
“套叔,你放心在家等着就中,昨天我们才去岭上看过,前两天下雨,咱的地太湿,再晾一两天机器就能下地啦!”于朝阳说。
得到答复,王套放心了。回家路上,他顺便给家里的两头牛犊打了两筐草。
往年这时候,正是王套犯愁的时候。收麦种秋,家家需要劳力,可王套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孙子、孙女都在外上学,老伴儿常年生病根本帮不上忙,一个麦天忙下来,身体硬朗的他也觉得吃不消。
今年,王套不愁了。在村里本草园种植合作社的指导下,他改种了两亩板蓝根。从种植前、种植中到种植后,村里都有一条龙服务,他过了平生最清闲的一个麦天。
2、种麦改种药材,种植收购一条龙
王套的家虽说是在城关镇,可王庄村有耕地3300多亩,无一块水浇地,沟深坡多,土壤贫瘠,种地的收成全看老天爷的脸。
“这里庄稼产量不高,老百姓种的麦子除去口粮,余不下来啥。”于朝阳说。在孟津县食药监局上班的他,建议村里号召村民从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改种耐旱的白芷、板蓝根等中药材。
虽说种植中药材利润高,但起初敢种的村民寥寥无几。王套说:“咱不知道这些药材好不好种,去哪儿卖,不敢种。”
于朝阳明白,想让农民放心大胆种,得先给大家保底儿。他们与该县招商引资的项目——洛阳尚华堂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使王庄村成为该企业的中药饮片原料基地,采用“订单式种植、保护价收购”,保证村民种植收益。
村里还邀请该公司的中药材种植专家来给大家培训,啥时节咋管理,及时给予指导提醒。针对王套这样缺劳力的贫困家庭,村里出钱购置了中药材的农耕机具,免费帮贫困户翻地、收割。
3、掰指头算账,脱贫在望
“种了一辈子地,今年是第一回遇上这个种法。”王套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
“种麦子,一亩地一年能卖800元左右,刨去种子、肥料和播种、收割用的机器钱,能盈余一两百元算不错了,这还不算人工钱。”王套说,“种中药,种子由收购公司提供,机器由村里提供,我只管看着除草、管理。板蓝根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最低收购保护价6元一公斤,两亩板蓝根一年差不多能挣4000元。”
通过到户增收扶贫政策,王套今年还得到了脱贫资金用来购买牛犊。种药材、养牛加上其他零碎收入,年收入过万元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