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982吨,同比增长3.6%,高于近五年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7.92万亩,投产面积5.98万亩,预计全年茶叶总产量2550吨,产量和增幅都将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永州出产的“百叠岭银毫”、“湘冰白茶”、“瑶山雪芽”等名优茶畅销国内茶叶市场。整体上看来,全市茶叶产业正呈蓄势待发之势。但通过分析和研究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不难发现,该产业在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和知名大品牌缺乏,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小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业发展难度仍然很大。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口,永州茶叶产业应该如何布局落子,路在何方呢?
一、现状及问题思考
(一)产业基础方面。1.关于产业的发展布局:据统计资料显示,自2010年至2013年全市的茶叶年产量基本在1800至2000吨的范围内波动,茶叶年产量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也大抵在第11位左右徘徊。一直以来零陵、江华、祁阳、宁远等县区主导着全市的茶叶产量大局。但在茶叶产业综合实力上,除蓝山县在2009年成功跻身“中国茶叶百强县”,2011年再次入选“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外,暂时还没有其他县区能在全国重点产茶县中抢占一席之地。2.关于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已有规模以上茶叶企业8家,福田茶叶、三峰茶业、自然韵黑茶三家企业先后晋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内已初步形成了零陵邮亭圩、祁阳肖家村、蓝山百叠岭、江华牛牯岭等8大茶叶主产基地。全市1000亩以上茶叶基地8个,其中,农业部国家级茶叶标准园2个,市级茶叶标准园6个。根据农业部门的资料对比分析,2014年全市茶叶面积(7.92万亩)和预计年产量(2550吨)在全省占比情况分别为3.2%和4%强。置身于本省茶叶生产环境中,全市在茶园面积,茶叶基地数量等基础产业条件上尚有较大的差距。培育、做强产业基础仍然是发展永州茶叶产业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度参与,龙头企业在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上的差距,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的短板逐步暴露。产业集中度不高,标准化茶园建设达标不够,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不多,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企业几乎为零等等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渐凸现。
(二)品牌建设方面。全市现有百叠岭、香零烟雨、自然韵、浯峰、回峰等9个主要茶叶品牌。2011年蓝山三峰茶业“百叠岭银毫鳅”在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荣贺金奖。福田茶叶的“九嶷”牌银毫和绿茶也坐拥“湖南名茶”、“湖南省优质产品”两项殊荣。2013年,全市名优茶产量为453.5吨,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27.3%。虽有上述品牌在激烈竞争的茶市出场亮相,但总体看来,在当前全市茶叶企业普遍实力不强的情况下,茶叶企业品牌还十分弱小。企业普遍存在争创品牌的意愿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对品牌建设缺乏长远打算,缺乏系统整体的品牌建设理念。茶叶生产企业对标准,质量控制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品牌建设基础工作重视也不够,没有将打造品牌纳入议事日程,也没有相应措施。茶叶推广也只是停留在“名茶”的推广和培育层面,企业品牌还难有作为。茶市上,本土茶叶企业基本没有面向市场的各种档次的产品上架,“永州茶”市场占有率不高、价格低、产业链短、企业无法做大做强的现象也由形式上的表现成为必然的结果。
(三)技术支撑方面。全市上规模的8家茶叶企业基本都采用了自建研发、质监中心或借外力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自然韵黑茶公司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及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共同组建有技术研发团队。2007年改制新组建的福田茶叶公司设有自主的产品研发中心和质检中心。值得关注的是,为全省茶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成果、良种茶苗和技术支撑的权威部门―湖南茶叶研究所,近年倾力支持我市的茶叶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等环节提供了有偿、可靠的技术指导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有机食品的技术日�成熟,粗泛的、分散的、小作坊式的茶场和加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越来越困难。全市现有茶叶企业从业人员中茶叶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对茶叶品种改良、加工工艺改进的研究开展还很不够等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四)产业扶持、发展方面。《永州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全市茶叶产业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近年来,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征求企业对产业的发展意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支持、拓宽农业投资渠道、组织项目申报等方式,支持、帮助本土茶业企业做强做大,加速推进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三峰茶业、福田茶叶2013年申报了农业部国家级茶叶标准园建设项目。自然韵黑茶“永州黑茶产业化项目一、二期”、福田茶叶“有机茗茶新品种‘玉笋’引进及高产栽培示范推广”等四个茶叶产业发展项目进入2014年度全省农业生产项目笼子。但市、县两级在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财政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奖励资金的投入、茶叶技术服务推广、资源整合等工作方面着力不够,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
二、对策和建议
(一)夯实基础,培育优势茶叶产业带。2013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湘政发【2013】26号)。文件中指出:为突出产品特色,优化区域茶类布局。将重点建设武陵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以及长岳山丘区u型优质绿茶带、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新一轮茶叶产业将重点布局长沙、安化、桃源等33个县市区,并就良种繁育基地、茶树良种补贴、基础配套设施、标准茶园创建和龙头企业品牌培育、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环节明确了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我市的道县、蓝山、江华三县有幸进入了文件中圈定的33个重点布局的县市区范围。为挖掘我市的传统茶叶产业潜能,壮大农业优势产业,相关县区和市、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各地自然条件,认真分析研究,科学制订茶叶区域布局规划,出台配套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规划、建设“南北两大优势茶叶产业带”,即江华、道县、宁远、蓝山和零陵、祁阳、双牌两大产业带,因地制宜的发展绿茶、黑茶、白茶、苦茶等高档名优茶,用好市场和政策两种产业发展导向,逐年落实好两大优势产业带内相关县区的茶园低改、新建茶园的指标任务,为永州茶叶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做强龙头,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更是真接影响产业的发展水平。建议市里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通过扶持政策向龙头企业倾斜,灵活运用财政投入、项目申报、金融支持等手段帮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自办、领办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全面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标准茶园创建。完善重点产茶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生产条件,抓好现有茶园更新改造、升级和新扩茶园管理,建好一批“千字号”、“万字号”的名优绿茶标准化基地和黑茶标准化基地。
(三)优化服务,坚持“科技兴茶”引领。全面优化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突出茶叶技术服务培训,调动农民种茶积极性,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多措并举努力提高茶农种茶收入。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加强对茶树良种的选育和培管,积极开展对本土优势品种“江华苦茶”的选育和提纯的技术攻关,引进茶叶现代化加工技术。探索建立党委组织部门开展的“科技特派员”活动和茶叶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茶叶科技的入户率和到园率。利用好组织部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远程教育和供销部门的“网上供销社”服务平台,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渠道,推动茶叶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增强茶叶产业科技信息化引领、支撑能力。
(四)整合资源,大力拓展“永州茶”的市场占有率。一是增强品牌意识,整合品牌做名牌。支持茶叶企业、茶叶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证。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全市现有的9个茶叶品牌资源,开展以政府主导推动的永州古城名茶的“公用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申报地理标志和证明产品,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强化宣传推广,打响生态永州、古韵潇湘的茶文化品牌。认真策划“永州茶”的对外宣传推广形式,将底蕴深厚的永州文化和永州茶在形式上进行有效包装结合,积极参加各类名茶展览、展示会,在媒体宣传和对外的旅游、文化推介上展现永州茶叶的无穷魅力。三是突出茶产业招商,拓展国内外市场。按照市场化需求,招商引进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茶叶生产、营销主体。支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茶叶购销交流平台。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在省内外构建茶叶营销网络,积极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加快提升永州茶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