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硝酸工业目前有生产企业100多家,预计到2015年将形成2100万吨产能。在11月3日全国化工合成氨设计技术中心站、全国硝酸硝酸盐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硝酸硝酸盐技术交流研讨会上,硝酸专家王全文接受了中国化工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从装置数量和产能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硝酸生产第一大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但在科技水平、能源消耗、企业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亟须提升水平,由大向强。
产能急剧扩大,产需矛盾突出
2000年以来我国硝酸工业快速发展,稀硝酸生产能力从2000年的430万吨起步,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100万吨。而预计2015年硝酸需求量仅为1523万吨,产能过剩明显,目前开工率仅为73%。硝酸的下游产品除MDI、TDI、己二酸等硝化产品有特定的目标市场外,其他产品市场竞争无序,特别是硝基复合肥、硝铵和浓硝酸的目标市场更为严峻。由于下游产品同质化、产能无序扩张,这几年市场需求饱和、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企业效益下滑等现象出现,给硝酸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阴影。有的企业迫不得已,缓建、停建在建工程,这给企业带来了损失。
硝酸产能过大、产品过剩,市场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转机。企业应眼睛向内,从内部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为市场创造空间。
王全文同时提醒投资者,今后投资硝酸产业要做风险评估,要做到差异化,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现在硝酸行业没有技术门槛,只要投资一两亿元就可以建一套硝酸装置,这样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他呼吁大家提倡技术研发,尊重技术创新,自觉践行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落后国际,创新空间较大
我国目前运行的硝酸装置包括常压综合法、全中压法、全高压法、双加压法等不同工艺种类、规模。随着双加压法工艺的普及,95%的新建装置为双加压法流程,已形成10万、15万、18万、27万吨/年系列化装置规模。
虽然我国硝酸行业的工艺技术在双加压工艺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比较,在装置规模、关键设备性能、综合能耗、运行率、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环保等指标上都有差距。我国运行的双加压技术绝大部分仍然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虽然国际上硝酸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变革,但在装置规模大型化、降低单位消耗、提高能量利用率、保障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为此,王全文建议专有技术提供商、工程设计公司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及时把先进技术应用到我国的硝酸生产过程。
从硝酸行业的发展考虑,应由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企业、专有技术单位、设计单位和成套设备制造企业等组建硝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发硝酸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引导全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发30万吨/年以上及45万吨/年、60万吨/年的工艺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以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设备制造、运行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业界对四合一压缩机组、氧化废热锅炉、吸收塔、低压反应水冷凝器、尾气换热器进行了攻关和研制,能够满足硝酸装置的要求,但制造水平和质量控制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实行低价中标,导致许多关键设备在制造质量上存在缺陷,给正常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王全文建议,设计院要把日常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不断完善到设备设计中,取长补短。而设备制造商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做好,把每一台设备做成精品。
同时,生产企业在生产运行中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操作与维护,控制好生产工艺指标,控制好操作程序,减少开停车次数,加强日常维护和备品备件的更换,确保装置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急需建标立制,引入现代管理方法
硝酸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指氨、催化剂、电、水、蒸汽的消耗,另外还有氧化率、吸收率、尾气排放浓度、产品浓度、生产规模等。不同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的不同,其运行经济指标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王全文表示,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管理上的突破和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做强企业的目标。企业首先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和树立样板,要对照标准进行调整和控制,使硝酸装置的经济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对安全、环保要有责任感,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万华化学使用的PHA、PSSR、JSA等工作程序都是很好的方法。企业领导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坚定的承诺,技术人员要制定好方案和措施、做好技术革新和优化,作业人员要认真负责控制好每一个工艺指标、呵护好每一台设备。
另一方面要追求最优的效能。目前行业内尚无硝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和质量标准,特别是我们国家硝酸质量指标内容不完善,在与外商进行商务活动时,常由于没有控制指标,拿不出数据而错失良机。行业应与专有技术提供商、设计院、有影响的企业,共同制定指标合理、先进的经济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企业能够按标准进行对照检查、评估和改善,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