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农民称他"中国番茄大王"

   日期:2017-07-21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33    评论:0    
 

  记我国著名番茄育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

 

  上世纪70年代,酸溜溜的番茄让人望而生畏;时隔多年,口味甜美、色泽艳丽、种类繁多的番茄不仅是人们最喜爱的蔬菜之一,而且价格不菲的“水果番茄”更成为水果中的新秀。

 

  什么力量让小小番茄发生了如此蜕变?

 

  他,就是李景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番茄育种专家,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中国番茄大王”。是他改写了我国没有自主番茄品种的历史,他用50年时间赶超了国外一个多世纪的番茄育种技术,让番茄成为国人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美食。

 

  国际番茄育种尖端领域的“中国红”

 

  一场雨过后,东北农业大学的校园满眼绿意,而在李景富教授的番茄试验温室里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样子。今年李景富的1500个番茄组合在大棚里“任性”地生长着,足有一人来高。全年无休的他,在实验室、田间地头培育着番茄新品,指导着农民种植,收获着幸福果实。农民的丰收、农户口中称赞的“番茄”成了他50多年最大的快乐。

 

  早年间,东北农民长年累月地耕作在土地上,却一年到头也吃不上蔬菜。春天时抱着空饭碗,五六月份啃土豆,连夏天也是非常单调的几样菜,番茄更是少见,此情此景成为李景富挥之不去的心结。他高考时选择了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一干就是50年,对于已经75岁高龄的李景富来说,番茄诱惑了他一生。

 

  李景富毕业留校开始番茄育种研究的时候,我国番茄品种极其匮乏,种子基本依靠进口,东北的老百姓甚至把番茄叫做“洋柿子”。

 

  中国番茄育种的窘状,激起了李景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10多年无数次挫折后,李景富选育出了新的番茄品种“东农704”,结束了北方地区没有早熟抗病丰产鲜食番茄品种的历史,“东农704”也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番茄品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期间仅有的两项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之一。

 

  如今的番茄,品种多样,颜色各异,一年四季都可吃到。

 

  而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尚没有耐储运的番茄品种,所需要的种子必须从国外进口,每公斤价格高达10万元人民币。那时候,农民种一亩耐储运的番茄,仅种子费用就要上千元。由于进口番茄属于杂交品种,根本无法留种。“一定要摆脱番茄育种的尴尬局面,不能没有自己民族的番茄。”作为我国番茄攻关项目的领军人物,李景富再次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中国市场多大啊,欧洲20个国家也没有中国大啊!这么大市场怎么能拱手相让呢?一定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高产、抗病、耐贮品种,把外国品种打回老家去。”李景富带领番茄团队说干就干,从育种技术、育种材料、育成品种方面创新,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番茄种质资源达1500多份,进行育种技术和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憋着一股劲的李景富带领课题组一干又是十几年,先后培育出了十多个耐储运的番茄新品种,不仅育种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子价格也只有国外品种的1/50。同时他们还成功培育出了适宜罐头及番茄酱生产的专用品种。

 

  这就是李景富,他用50年时间赶超了国外一个多世纪的番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27个番茄系列品种,填补了国内番茄品种的多项空白,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国内高端市场的局面,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近12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他不仅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国际番茄育种尖端领域涂上了一抹“中国红”。

 

  再累也要下田间再忙也要上讲台

 

  认识李景富的人都知道他惜时如金,50年他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洒在了每一寸耕耘过的黑土地上,洒在了番茄育种的科研进步之路上。他常说:“科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要想出成果,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亲自下地,亲眼看,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纸上谈兵。”试验田播种、育苗、选种,他都亲历亲为,每次出差总是放心不下,回来就直奔试验田。

 

  深入田间地头,用自己培育的成果服务三农、奉献社会,这是李景富最大的心愿。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农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也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在科研和教学之余,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和普及。

 

  50年一直在科研一线、教育一线、推广一线,“只要农民需要,他就会到他们中间去,走家串户去普及新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李景富的学生,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王傲雪最了解,他几十年如一日,讲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吃在农民家饭桌上,住在农民家温室里,足迹踏遍我省40多个市县的所属乡镇,内蒙古、山东、北京、天津等地也有他的身影。授课次数累计400余次,超过万名农民接受过他的培训。他办公室的电话、手机和家里的电话全部向农民公布并开放,成为“不走的农业咨询专家”。

 

  香坊区幸福乡信义村农民焦秋玲认识李景富三十多年了,从上世纪80年代种植“东农704”品种开始,她就和农民一样的教授有了不解之缘,她说:“那时候一亩地不少采,可卖钱了,能达到一万二三呢!李老师非常朴实能干,根本不像教授,在农村70多岁早不干活了,李老师现在还亲自看,动手干呢!”

 

  “科研成果如果不转换成真金白银,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那么科研就失去了意义。”在李景富看来,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更为重要。他与全国知名的种子公司合作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实现产、学、研三结合的番茄品种选育与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使东农系列番茄品种很快推广到我省50多个市县及内蒙古、吉林等20多个省市及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记者采访时,江苏阜宁县慕名前来拜访寻求合作,之后还有北京、山东……每一天迎接李景富的都是不一样的未来。

 

  再忙也要上讲台,从教50年李景富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8门课程,每年授课不少于200学时。虽然课程已经讲授30遍,但不论多忙,就是不睡觉,他也要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十几万字的手写讲义密密麻麻都是涂改的痕迹,他把生产实践经验及科研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前沿知识,至今他还坚持着给本科生上一节专业导论课。

 

  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全国蔬菜界“标杆”

 

  站在番茄科研领域的前沿,李景富没有停止奋进的脚步。他所培养的学子已经遍布天下,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过硬的番茄研究团队,他从“七五”国家成立番茄攻关课题时最年轻的“小李”,成长为“十三五”攻关课题组的最长者“老李”,他是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的创始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不仅是科研成就,更是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全国蔬菜界的“标杆”。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这种朴素的信念是李景富几十年番茄攻关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柱。他经常深入农村搞调查,他长年一身干活的打扮,有人以衣貌取人,不相信他是大名鼎鼎的农大教授,弄得校领导老要拉他去做一身像样的衣服。

 

  一顶旧帽子,一个黑色手提包,一双带泥的胶鞋,这是李景富的“标配”,就是这么一个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老人,对他的学生却极度慷慨大方。副研究员姜景彬,从本科起就是李景富的学生,直到现在成为他的助理,李景富是他的“精神领袖”,有时候这位恩师的无欲无求让他敬佩之余感到心疼。

 

  姜景彬说,受过教授资助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他的一个师姐家庭非常贫困,老师为她交了全部学费,并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供她学习生活之用,直到博士毕业。目前已经是浙江大学副教授,现在在德国做访问学者。“这样的学生想方设法也得帮助他们,否则老师会失去个好学生,国家会失去个好人才。”李景富这样说。

 

  为了工作,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只有一次他休息八天,那是因为做阑尾炎手术,然而就在出院休养的五天里,他整整写了五天书。有一次,他出差晚上发现旅店外边鞭炮齐鸣,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正月十五。老伴儿手术,刚下手术台10分钟他就匆匆离开,甚至父母去世,他都无暇相送……

 

  眼前的老人令人肃然起敬,肩膀开线的T恤不知穿了多少年,长期紫外线过敏造成的皮肤炎也没有动摇他的科研信念。凭借人格魅力,李景富在全国蔬菜界赫赫有名,很多企业、科研单位大力相邀,开出诱人的条件,然而他总是淡然一笑,始终都是那句话:“我的事业已扎根在龙江沃土,牵挂着培育我的东北农业大学,我要在这里继续圆我的番茄梦。”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这样说:“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专家们诠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李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深耕黑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禁区,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推广的新技术,推动了我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李景富从不满足现状,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他说:“我要再干十年,一定要让中国番茄品种完全替代国外进口品种。”这是75岁老人的红色番茄梦想。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