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新的感受是青山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去年6月以来,帮扶单位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共投入180万元,带领村干部和村民探索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绿色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新路,并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开展社会保障、助学扶贫、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助力青山村全面脱贫。
建绿色蔬菜基地规模化生产
下辖19条自然村,全村共735户2884人,耕地面积仅2486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人均年收入7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300元;核定贫困户57户,有劳动力的仅29户……去年6月从珠海来到青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肖小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一边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一边摸清村子整体情况。现实就如一座大山立在面前,令肖小湛感觉压力巨大。
然而,肖小湛同时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青山村地处山区,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土地肥沃,农田灌溉设施完善。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多是散户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再看区位条件,村子周围省道113线、369线、罗阳高速及多条县道交织,加上汕湛高速在松柏镇设置出口,交通便利。
“要在土地上下功夫,关键是提高利用率和附加值,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就是一条符合实际的好路子。”肖小湛立即向珠海市住规建局反映,帮扶单位与珠海市农业投资控股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拉贫困户入股,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计划在青山村打造1000亩绿色蔬菜示范种植基地。
定下发展思路,帮扶单位投入150万元,整合青山农场186亩地,租下农场周边土地,将首期320亩交付珠海农控集团。同时,村里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广东省农科院优质蔬菜品种和技术,于今年开春播下了种。3月开始,菜心、青椒、秋葵、豆角、苦瓜等七八个品种陆续上市,走俏珠三角市场。
提高村集体收入完善基本设施
青山村村委会的办公楼是一栋两层楼房,村公共服务站办事窗口、农家书屋等都挤在这个占地不到100平方米的地方。村支书严卓明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再过一段时间,我们村就有了自己的文化综合楼。”
算一算账,就可知严卓明的底气从何而来。肖小湛介绍,以目前蔬菜的产量、价格等进行分析,扣除成本和流通损耗,基地年均纯利润达50万元,村集体每年分红可增收4万至10万元,57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每户每年可得3000元。同时,基地租用的130余亩土地涉及50户村民,每亩每年租金有900元。全村包括贫困户在内有40余村民进入基地做工,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约1500元。村里贫困户都看到了脱贫希望。
“发展产业为全面提升村民日常出行、生活保障等基本设施提供了资金后盾。”在村基础建设上,驻村扶贫工作队已有了动作。青山村下辖的19条自然村中,仍有7条未通自来水。了解到这一情况,帮扶单位立即资助6万元,将自来水主水管拉设到各条自然村。今年又投入30万元,计划在村主干道及通往各条自然村的主道两旁共安装82盏路灯,目前安装工作正在进行。
整修农田水利设施,对2.4公里泥路硬底化,建设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村文化综合楼、两个灯光球场,打造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肖小湛还罗列了一大堆具体的帮扶计划。他说,不久的将来,青山村将实现硬底化村道“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通”,呈现崭新的面貌。
吸纳村民务工推进民生项目
“自家田地的活干完了就来基地做工,从5月到现在拿了两次工资,有2000块钱。”青山村蔬菜基地吸纳了不少务工村民,陈彩新就是其中一个。他今年65岁,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儿子多年前患鼻咽癌,治病让家里背负20多万元的债务。一家五口的生活全凭儿媳打工和自己种田支撑。靠家里三亩地和儿媳妇微薄的工资怎么能养家糊口?陈彩新恨不得多做几份工、多挣几个钱。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不仅给陈彩新争取到了一定的大病医疗救助,发放了3000元补助,还出资帮他入股青山村种植合作社,并安排他进入蔬菜基地工作。这样既有分红,也有工资收入,陈彩新感到生活的压力轻松了许多。
肖小湛介绍,为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村里举办了两次农业技能培训,发动贫困户参加劳动力转移招聘会,目前已有14人在珠三角等地就业。同时,实现贫困户60岁以上老人百分之百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向每户贫困户累计发放1400元慰问金,并向包括陈彩新在内的4户患癌症贫困户每户发放3000元补助,向贫困户在校读书子女28人发放助学金,为向村小学捐赠了价值5.5万元的教学设施。据统计,去年青山村脱贫人数达48人,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找到了发展的路子,村民生活会越来越好。虽然忙,但是很充实很有成就感。”村支书严卓明在青山村村支书位置上干了20多年,自从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他比以前更忙了,经常跟着肖小湛四下奔走做工作。如今看着村里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他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