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虽然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亿吨以上,年进口量却突破1亿吨,以至于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2015年11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公布的检查《农业法》实施情况报告指出: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
“三量齐增”看似奇怪,其实一点都不怪。为保障农民的种田收益,国家连续多年以高于市场价的托市价,将农民种的粮食收进国有粮库。以2015年6月份为例,泰国进口大米每斤完税价1.37元,比国内晚籼米批发价低30%;国产优质小麦每斤批发价1.55元,比国际市场高56.6%;国产玉米每斤1.24元,比进口玉米高65.3%。价差如此悬殊,国内粮食加工、贸易企业当然要大力进口粮食了。于是,国产粮食积压在仓库里,由国家承担高昂的价格差和仓储成本,而进口的低价粮则作为原料进入流通加工领域。
主粮高价托市收购,吸引农民将本来用于种植其他作物的耕地,越来越多地改种玉米。原本为世界著名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种植不足导致进口依赖。比如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1亿吨,其中超过70%是大豆。国产大豆只有1200多万吨,进口量超过7000万吨。除了大豆外,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国内种植不足,也需要进口。
高进口,高积压,注定不可持续。唯有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