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老总”,敢为人先,不畏失败……提起阳会军,许多人会给出这样的评价。出生于 1971 年的阳会军,既是中山大学副研究员,也是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一公司”)的总经理。十余年来,这位四十多岁的学者从学术研究领域勇敢跨界“商海”,显示了超脱他年龄的冲劲。在养殖户对膨化料不认可的情况下,阳会军 100% 采用膨化料养殖;当“智慧渔业”在全国刚冒出苗头的时候,他果断引进现代化智慧渔业系统,从而引领了中国草鱼的现代化养殖。
学者转型老板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中山大学任副研究员时,阳会军主要从事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致力于草鱼和罗非鱼膨化饲料研究、罗非鱼低蛋白高能饲料配方技术研究等,曾主持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共 4 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虾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创办诚一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持。阳会军养鱼的初衷来源于他对饲料的研究,他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础理论与饲料行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行营养与饲料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实用化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使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饲料生产和水产养殖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科研、生产及应用的良性循环。
阳会军表示,鱼类营养是一项实用型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验室、水族箱开展研究很难与实际的市场情况接轨。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直是中山大学众多研究人员的心愿。
2003 年底,他在中山大学校内实验池塘开始研究,由于学校上级领导的支持,阳会军也逐步投入到社会化生产与科研之中,并让基础理论研究和效果验证形成了一个闭环。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他的科研和生产也迅速得到了双增长。“在养殖的过程中,对饲料的认知愈来愈深。”阳会军认为,对养殖业而言,需要从实践中的难点、热点中提炼,这样才能使研究更接地气。开办企业于阳会军而言算是水到渠成,只是多了一个身份让他更加忙碌。
一晃14 年过去了,阳会军创办的诚一公司已发展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草鱼养殖基地,占地面积 6800 亩。
首推 100% 膨化料投喂 引领草鱼养殖
阳会军的学者身份,也让他在企业扩展的过程中,更加乐于创新。常常“摸着石头过河”的他并不惧怕“商海”凶险,反而经常大胆实践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
阳会军表示,草鱼作为淡水养殖中最大的一个品类,其养殖模式和消费群体都比较稳定,以草鱼为主的四大家鱼混养模式也早就成熟,但草鱼养殖仍以小农小户养殖为主,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成功案例不多。当年,“草鱼、罗非鱼到底能不能投喂膨化料?”这样的想法在阳会军等研究人员脑海中闪过。包括他在内的中山大学一批老师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刚开始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试验,随后租了 400 亩养殖场地,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大塘实验,用于观察膨化料的使用效果。
在试验过程中,阳会军发现,相对颗粒料,膨化料不仅降低了饲料系数,还能较大提高生长速度。当时的阳会军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养一斤鱼的饲料成本,节省 1 到 2 毛钱,年产量还可以提高 30% 以上。”于是,在阳会军的养殖基地里,主动尝试 100% 投喂膨化料。通过不断优化配方和养殖模式,草鱼膨化料技术逐渐完善。目前广东省草鱼膨化料使用率已占50~55%,在湖南、湖北等地区,草鱼膨化料也处在快速发展轨道上。
“我从没想过要实现多高的营业额。”
现代渔业的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在阳会军看来,集约化、规模化是其中一个必经的过程。如今饲料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很多企业都缺乏研发能力。他呼吁,“饲料企业不要只盯着同行。”他认为,未来的饲料必定是高效率的产物,同时也要让养殖的鱼更健康。
作为研究型学者,他致力让更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且加强院校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如广东南宝集团、大北农集团、广东恒兴集团、海南裕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裕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饲料企业和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都有项目合作。通过科研成果,他们让草鱼、罗非鱼养殖业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
阳会军的思维不同于其他养殖企业老板——“我从没想过要实现多高的营业额。”基于这种想法,阳会军养鱼不以利润为目的,他依旧是个学者。记者了解到,他已经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 项,以第三或第四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 项……
随着农业部授予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牌子陆续落地诚一公司,阳会军表示,尽管公司产品质量过硬,但最终流入市场却没有一个统一品牌,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这些底子,何不继续放开手,继续摸索市场,让行业更加规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