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陵镇庄呼村,靠着做生意富裕起来后,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赵恒,是远近闻名的“能人”。自己富了,必须得拉乡亲们一把。在他的牵头投资下,一个吸纳了52户贫困户加入、占地数百亩的芦笋基地面世。
闲时去基地务工,年底还能拿分红,这让不少贫困户笑开了花。芦笋种植,俨然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建设丨修水泥路、建学校,村庄换新颜
1968年出生的赵恒,是土生土长的庄呼村人。用他的话说,“我是那种 一根筋 的人”。初中毕业后,赵恒搞过文具推销,做过建筑生意,开过酒厂,还建过起重机厂,多年的努力,让赵恒慢慢富裕了起来。在村民的期望中,2005年7月,赵恒担任庄呼村支部书记。
“自己是赚了点儿钱,后来总想着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赵恒说,封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庄呼村又是县级贫困村,村民过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村里一下雨就泥泞一片,2007年,村民集资再加上赵恒自掏腰包,横贯村庄的水泥路东西大街,修了起来。2010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庄呼村搞起了标准化农田建设,“树成林,路成网,渠相连”,村庄模样大为改观。
去年至今,在上级财政的支持下,庄呼村又换新颜——新修了约2万平方米的水泥路,小学、村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脱贫丨成立合作社、建芦笋种植基地帮贫困户脱贫
2014年,在多方走访后,赵恒大胆投资上百万,成立信达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芦笋种植基地。
赵恒说,合作社专门吸纳了村里52户贫困户的加入,这意味着,贫困户每年都可以拿一定的分红。另外,芦笋种植基地日常的除草、摘芦笋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贫困户优先是一项基本原则,每人每天至少50元的报酬。
据赵恒介绍,去年芦笋的长势还不错,芦笋由于营养价值高,每斤零售价达一二十元,上一次采摘后,卖出了30万元。但他也不讳言,由于管理、技术水平跟不上,芦笋产量迟迟达不到预期,种植基地的事儿,让他很发愁。
在芦笋基地内,记者注意到,一些芦笋苗长势也确实有点蔫儿,不时可见丛生的杂草。
扶贫工作队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庄呼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封丘县老干局办公室主任贾祥生说,为此,工作队多方协调,从县里邀请了一位农业专家,这几天就会上门,给芦笋基地“看病”。
曾经自豪没做过赔本生意的赵恒说,他还是希望芦笋基地能早点“痊愈”,真正为贫困户脱贫使上劲儿!
计划丨今年帮1800余人脱掉贫困帽子
对于赵恒的坚持和坚守,黄陵镇党委书记刘长山赞许有加。刘长山表示,黄陵镇作为一个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镇,目前还有3200余名村民尚未脱贫。今年年底,计划让1830人脱贫。
目标有了,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呢?对此,刘长山信心满满,下一步,镇里将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最近镇里会搞一个劳动力情况摸底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将结合人社部门等搞分类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针对大河报此前报道的村里扶贫就业点急需扩大生产规模一事,刘长山表示,他们对大河报的报道非常重视,将会想各种办法予以协调,早日解决该就业点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