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香菇属于高效益农作物。如果5万元投资一个大棚,蘑菇出的好的话,基本当年就能回本,第二年就盈利。卖呢,主要是销往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目前都是坐家里就来订单,不愁销路。”何士文满脸笑意地为昌图来的考察者介绍着他的小小“致富伞”。
辽宁省开原市林丰乡湾子沟村的新兴产业香菇,自5月19日正式销售以来,已经卖出11万斤,销售总额达30余万元。这小小的“致富伞”于去年12月份落户湾子沟,几个月来,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周边及外省的人来考察。党委书记何士文对产业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村建档立卡困难户是53户、131人。国家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开原靠山有苗木,我们林丰尖山子村有蓝莓,庆云、八宝这些地方有草莓、有鲜切花……我们也得为村民找到一条致富的路。”何士文坚定地说。看着开原市全市都在借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结合本村实际寻找致富路,何士文如坐针毡,他也想让湾子沟村的村民手里有钱。
“我去年去凤城毛丰美学校培训三天,之后到下面参观,对铁岭一个六旬老人建立的认领农业印象非常深刻。致富必须有路子。”之后,何士文通过一位省人大代表了解到西丰振兴镇的香菇产业发展迅猛,便带着村里的班子成员,在铁岭市财政局的协调与支持下,成功到西丰振兴进行了第一次考察。考察回来后,何士文十分看好香菇产业,便在村里开现场会进行宣传。现场会结束了,村民们却对香菇的高收益持怀疑态度,纷纷通过西丰振兴附近的亲戚朋友打听实情,果然与何士文所宣传的一样。就这样,不少村民开始动了心思。于是,何士文又带着有投资意向的村民们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考察。
“香菇在5-9月在北方正适宜种植,而南方已经过了季,所以我们种植的香菇属于南方的反季蔬菜,销路也就不愁了。”何士文说。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考察回来后,村里的19户村民当即决定要建香菇大棚。从去年12月份开始,村里就着手干起香菇产业。目前已建好50座大棚,占地约48亩。为了能够给村民更好地指导,村里的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还请来岫岩的香菇种植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统一建大棚、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销售,让投资建大棚的19户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起用。
香菇种植户常荣安家里有4位老人,下有一个上学的孩子,家里一直不宽裕。村里为他协调了5万元的贷款,何士文又以个人名义借给他6000元,他才最终投资近10万元建起两个香菇大棚。“我们在家呀,也没什么别的来钱道儿。听说香菇的事儿以后很动心,就跟着村里一起去西丰做了考察,回来后更想跟着村里一起干了。村里考虑到我家条件,为我们筹集了五万多的资金,帮助我们建了两个大棚,从五月份至今已经卖了1万多块钱了,本钱估计最多两年就都能回来了。太感谢咱们村和帮助我们的人了。”常荣安说。
为帮扶村里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愿意参与种植蘑菇的120人达到脱贫标准,何士文几经周折,申请到国家扶贫贷款资金(每人5000元)共60万元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资本,按照计划年底大棚利润分红每人可达1500元以上,村里的合作社利润分红也可达1500元左右,每人一年就可分到3000余元。同时,为了防止脱贫户返贫,合作社将连续三年用扶贫贷款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让贫困户参与香菇种植分红和合作社利润分红。何士文一边向合作社的冷库走去,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合作社现在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所有合作社成员每家一天卖出去多少,剩多少货,合作社一天有多少利润,全部都有详细的记载。”
走进合作社的冷库,七、八位超过六十岁的建档立卡户老太太正在院子里给蘑菇剪根做烘干准备,在5到9月的蘑菇生长期,每人每月能赚到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香菇大棚和冷库的用工量每天差不多要50余人,这其中也有一半用的是贫困户。建档立卡户李亚波夫妇都已是七旬老人,老两口虽然年纪大,但身体都还不错。老头在合作社打些零工,老太太则在冷库剪根,半年多的时间,老两口已经挣到了6000多元。
“我想要把香菇的产业链建起来,这样能够带动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致富,今年的目标就是通过产业脱贫120人。第一步就是要建一个菌棒厂,因为菌棒的原料是柞蚕棵子,西丰和咱们林丰当地都可以收到,这是回收再利用。培养好的菌棒卖给香菇种植户。香菇成熟后合作社再负责找销路,好的蘑菇走鲜货,目前是3元左右一斤,差一些的走烘干,大约是1.5元一斤,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就形成了。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带动很多人增加收入。我们要通过香菇种植摘掉扣了多年的贫困帽子。”何士文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