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茶企大品牌为何这么少?

   日期:2017-09-13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13    评论:0    

  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把茶叶作为日常必需品,“茶为国饮”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快速发展的茶产业却至今无法摆脱一种尴尬:一边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区域品牌蜚声海内外,一边是真正的企业品牌却乏善可陈,很难做大做强。

  知名企业品牌并不多

  尽管众多业内人士呼喊着“全民饮茶时代”已经来临,但中国的茶叶品牌形象却依旧乏善可陈。业内人士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很多企业还在依赖中国传统名茶的影响力在生存。”

  目前,国内知名茶叶品种的品牌名称依然处于共享状态。比如,传统的名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产品品种依然是广大茶企共享,每个品种背后的生产、销售企业众多。这就容易滋生市场问题,导致茶叶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选购茶叶时也颇为费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茶叶其实不缺品牌,像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天福茗茶、吴裕泰、张一元等,都是大名鼎鼎的茶叶品牌。业内人士指出,上述都是区域公用品牌或者渠道品牌,真正的企业品牌少之又少。正如西湖龙井虽然蜚声海内外,成名上千年,但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因为西湖龙井而做大做强。

  在这个全民饮茶时代,为什么知名企业品牌依然不多呢?

  这得从茶叶的制作方式和销售渠道说起。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可今天的茶叶生产依然以手工作坊为主,成规模的大厂很少。茶叶的销售也以茶叶个体店为主体,渠道依然是茶行业大难题。

  中国茶叶市场非常分散,茶叶企业有数万家。业内人士指出,“纵观茶叶上下游,从茶农、茶厂到茶商,他们都在叫好又叫座的区域公用茶叶品牌,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却无力也无心去专研并大力推广企业品牌。”

  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茶叶品牌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茶叶文化灿烂,茶叶的保健功效举世公认,茶叶消费市场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此外,政府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产业加大优惠和扶持力度,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享有政策优势。有观点认为,“中国消费者都在期待茶叶品牌的崛起,打造茶叶品牌的时机已经成熟。”

  挖掘茶品牌的差异化价值

  有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茶叶有60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品质特点,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由于品种、品质、品牌的鲜明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口感。

  “随着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凸显,茶产业差异化发展趋势必然加强。”在业内人士看来,每品一种茶,个中滋味尽显不同。要突出茶产品的亮点,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以及诉求。

  茶叶本身个性十足,稍微有一点不同,口味就会各有千秋。茶叶这点属性其实很符合个性消费时代的需求,这也是众多小微茶叶品牌的大好机遇。那么,如何挖掘茶品牌背后的差异性价值呢?

  正如多位业内人士总结的,茶叶品牌的价值差异化,不仅要做品质、讲信誉,还需要做出有情怀、有个性的茶产品。抛开必要的拼配需求,就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适量保持产品个性。当然,茶叶店与茶馆也要有个性,为消费者营造更好的饮茶氛围与体验。

  茶产业应向标准化发展

  业内人士坦言,目前的茶行业标准,很多时候无法通过标准化的维度去评判。茶属于初级农产品,品质好坏与其生长环境、品种品类、采摘季节甚至采摘方式都有关系。因此在采摘下来茶青制作茶叶时,茶的品质已经确定了,不加香精,品质不会改变,这就会导致无法定出一个具体标准。

  目前,茶叶的加工生产很难实现标准化。以红茶为例,红茶不仅受到采摘过程中的湿度影响,也受到制作中温度和湿度影响,所以只有做完才会知道一批茶叶的口感香气如何。在这个过程,无法统一具体流程时间,茶香也不能每个批次做到一致。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主任吕明宜指出,茶产业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正面临调整阵痛期,如何让茶产业步入一条高效、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问题。第四届中国茶叶大会即将召开,在往年基础上持续探讨如何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如何挖掘茶产业各个链条的价值。目前得到业内公认的观点是,走差异化、标准化道路,是当下茶企谋求发展的趋势和重要出路。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