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政策真是‘及时雨’,大大减轻了我家的负担! ”9月6日上午,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谢二组村民余江华感慨地对记者说。他所说的政策是指我省去年新增的民生工程——健康脱贫兜底“351”及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补充医疗保障“180”工程政策,是一项减轻贫困户看病负担的暖心工程。
在农业生产领域,“精准滴灌”技术不仅能够起到省水、省肥、省农药的积极作用,更能提高农作物的吸收效率,减轻肥料对土壤和环境的负面作用。在当下,“精准滴灌”这一概念也逐渐运用到了广大基层农村的扶贫工作中,笔者认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代表着扶贫工作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重视个体差异,更尊重群众意愿的新常态。
很明显,不同的基层地区,在气候条件、人口条件、交通交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区在扶贫产业选择,扶贫项目引进等环节的必然差异。而在某一基层地区内部,困难群众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实际情况,需要相关扶贫干部进行一对一的识别和确认。
从致贫原因来看,有的群众是因病致贫,有的群众是因灾致贫,还有的困难群众是因学、因劳动力弱而致贫。面对这些各不相同的致贫原因,相关扶贫干部万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有效的扶贫资源以“吃大锅饭”的方式平均分配到贫困群众的手中,显而易见的是,这类“隔靴搔痒”般的扶贫模式,无疑是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困难群众群体内部的脱贫方式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有的老百姓想要发展种植产业,急需对产业链条上的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深度加工及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有的老百姓想要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可又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的经济形式缺乏了解,经营之路还停留在“小作坊”“小家庭”式的旧模式。
所以说,广大扶贫干部要想真正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就务必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论,杜绝“大水漫灌”,让有限的扶贫资源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困难群众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