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整齐的果蔬大棚,到处是果蔬的清香;工人们穿梭于大棚之间,为前来采摘香瓜、西瓜、黄瓜、西红柿等的游客忙活着;整装车间的工人们对摘下的果蔬进行分类装箱发往国内外……这是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古塔田源家庭农场看到的景象。
该家庭农场位于宁安市,是牡丹江地区第一家注册的家庭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市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的“古塔田源”商标被评为牡丹江市著名商标。“目前,我们整个农场占地21公顷,有冷暖棚192个。种植的西瓜、香瓜取得了绿色认证,有21种果蔬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古塔田源家庭农场负责人高波向记者介绍。“每年大田刚开始备春耕,她家的蔬菜水果早就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了,并且出口俄罗斯。现在已经成为对俄果蔬出口的重要基地。”人行牡丹江市中支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但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种植模式,消费者非常青睐,效益很可观。”
“从注册家庭农场到融资扩大规模、创建自己的品牌,再到利用互联网搞经营,能够爬坡过坎发展成大家眼里的‘明星’农场,还真要感谢政府,感谢银行,要不这辈子都实现不了农场梦。”高波诚恳地告诉记者。
政府补贴支持 创业快速起步
“东北的冬季漫长,一般6、7月份才能吃到本地的果蔬,当初的想法就是想努力实现反季生产销售,特别是当地的西瓜、香瓜,要是提前两个月销售,收入是非常可观的。”高波讲起了她当初创业的想法,“要想反季销售,必须建暖棚。东北地区冷棚较为普遍,成本1.5万元左右,暖棚则较少,主要是成本高达15万元。”
“创业初期,资金问题是阻碍农场发展的‘瓶颈’。民间借贷利率太高,最低是1分5,高的达2分,做农业的根本用不起。”高波说,“我投入资金建了40多栋暖棚和10多个冷棚。在政府的帮助和银行的支持下,暖棚建设数量当年就达到了国家补贴标准,并顺利获得了200万元的政府补贴,解决了后续生产流动资金的问题。”
“大棚生产的第一年就见到了效益,刚进入4月份,古塔田源的草莓、柿子及黄瓜就已经上市了,草莓平均售价30元/斤,最高时卖价为45元/斤。” 人行宁安市支行行长刘振江告诉记者。
创新信贷支持 农场快速发展
“为了帮助古塔田源发展,农信社创新运用‘土地经营权+大棚+保证金’的贷款模式,率先在辖区投放了首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0万元。” 人行牡丹江市中支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土地没有确权颁证,我们就协调市农委、经管局及兰岗镇政府联合出具了‘土地流转合同’真实性的函。再由村民代表出具同意抵押的证明,信用社、兰岗镇政府、村委会三方签订权利义务协议书。并协调宁安市格瑞恩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提供50万元的保证金作为担保。” 人行宁安市支行副行长郑伟补充道。
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古塔田源农场对做大做强更加有了信心,先后收购了周边农户的100多栋大棚,且通过流转土地及大棚抵押又获得了100万元贷款。为了降低家庭农场的融资成本,宁安市信用合作社主动将其多笔贷款整合为1笔3年期循环贷款,既减少了审批环节,又便利了企业灵活使用资金、降低了贷款成本。在金融“活水”的持续供给下,该农场资产总额由最初的400万元发展到现在近2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万元,实现纯利润300多万元。
带领农民致富 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农场业务已经拓展到乡村旅游、餐饮、自助采摘、亲身体验、学习交流等项目,每年举办的采摘文化节、桃花节等活动,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的同时,还解决了很多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用工高峰期达100多人。”农场主高波告诉记者,“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变化,我们在销售模式上也在探索,在做市中心实体门店的同时,雇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销售,通过微信发布信息和销售产品,效果非常好。”
当地农民付大姐在农场打工6年了,虽然已经58岁,但身体还很结实。“我自己家里就一垧地,种那点地不够生活用,所以就选择了在这里打工,一年能挣4万块钱,比种地收入多4倍呢,我这身子骨好,想着再干10年也没问题。”她笑着对记者说。几年来,古塔田源农场在解决周边百姓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农民种植瓜菜热情空前高涨,仅兰岗镇棚室就增加1万栋以上,年增加产值超过3亿元。“今年准备申请黑龙江省著名品牌,将加快发展蔬菜储藏保鲜销售和果蔬醋深加工,努力实现从规模化农场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华丽转身。”高波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