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全国最重要的产棉区,南疆棉花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约占全疆的2/3。
“在南疆地区无膜种植棉花,出苗率、成苗率、早熟是关键因素。‘中棉619’通过丰产、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的四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来,适合在温差大、盐碱重、长日照的南疆地区无膜种植。同时我们还研发集成了一系列配套生产技术,有利于节约成本和保护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长喻树迅说。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中棉619”具有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等优点,在无膜覆盖条件下也能够快速萌发出苗,其出苗率和成苗率与覆膜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无明显差异,可实现无膜早熟丰产稳产。
经过专家现场考察和测产,该品种籽棉平均单产365公斤/亩以上,高产地块达400公斤/亩,呈现出早熟高产的基本特性。经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评价,该技术为彻底解决棉田残膜污染提供了颠覆性的途径,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开始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棉花,棉花大幅增产,被业界称为一场“白色革命”。但随着地膜投入量不断增加,残膜造成土壤结构严重破坏,“白色革命”逐渐变成了“白色污染”。
“残膜污染还严重影响新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尤其对近千万亩机采棉影响很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礼胜说。
据统计,1982年至2016年间,新疆共向农区投入地膜约250万吨,其中棉田覆膜占新疆地膜使用量的60%左右,新疆已成为全国农膜残留环境污染严重地区之一。为此,新疆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和《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地方标准;投入2.82亿元在62个县建设了66个地膜回收加工厂,投入2.7亿元在41个县实施了地膜回收补贴项目。
“这一成果初步实现了棉田无膜化种植的目标,不仅减少了新疆棉田残膜对生态环境和原棉的污染,还对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现场考察了无膜棉田间种植情况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