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创业经营茶厂“想把村民带动起来”
潘永辉和妻子潘莲的家在广西省柳州市融水县安太乡江竹村大东江屯,在自家茶园里,他们骄傲地向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介绍:“这种茶是2013年推出种植的品种,叫中茶108。属于浙江品种,茶叶绿,比龙井茶还要绿。”
二人没做茶厂之前,主要靠在外打工负担家庭的生活支出。2002年开始,夫妻俩开始接触采茶,“那会儿只是当茶农,1212引资后,一千多亩茶园全部开放出来,家家户户都种茶,大家勤快得很。”
2002年-2009年,潘永辉夫妻俩就在大山里勤勤恳恳地采茶,年收入一万元左右。后来,贩茶生意不景气,茶厂的人要退出经营,潘莲大姐回忆道:“我和爱人在一直茶厂打工,这么多茶树丢了太可惜了,我们俩就决定冒着风险办茶厂,把产业做起来,把村民带动起来。如果我们找好一个事情,也是一条致富的出路。”
现如今,夫妻俩经营茶厂,不算再投入的资金,一年收入十几万。“如果算上再投资出去的钱,手里还有三四万,虽然并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过得很有精神。做了茶以后,也有一些种茶的村民,想和我们谈合作。”潘莲说。
驻村书记帮忙“卖茶”通过西工大校友圈推广
“我们的厂子经营得好,还要感谢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夫妻俩感谢的人是西北工业大学驻融水县江竹村的“第一书记”史建强。
史建强书记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潘永辉夫妻经营的茶厂是利用原来村里原有茶树、茶园的基础发展江竹村的茶产业。
“茶产业现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营销和市场推广。”对此,史书记通过西工大校友圈来推广,“西工大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利用这个来推广。另外,从包装上,提高茶叶外包装的水平,让消费者看到我们的茶不仅是喝着好,看着也好。”
现如今,茶叶也从原来的纸质包装,变成了用具有当地特色、更为精致的竹筒来包装。
发展特色农业是大苗山深处的农民致富的出路,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适合种茶,还适宜发展木耳和灵芝产业。
据了解,2015年底,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广西融水县、融水县安太乡江竹村成为西工大定点扶贫县和定点扶贫村。西工大帮扶融水县安太乡江竹村建立了黑木耳、灵芝、茶叶种植三个专业合作社,直接投入20万元资金,并争取到1212资金10万元用于支持黑木耳合作社扩大规模,带动40户贫困户。
同时发展禾花鲤养殖产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实行“连片种植、分户管理”,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脱贫致富。2016年,江竹村有32户、124人脱贫。
他们想带动村民致富的想法是可敬的,最终他们的努力换来了可观的成果,他们的成功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你佩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