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对于云南省昆明市倘甸和轿子山两区金源乡苦荞村村民李兴张来说,是最忙碌的时候,自家田里的臭参到了采收期,这关乎家里一年的收入。因此,他早早联系好了采收人员和买家,希望能在今年有个好收成。
和李兴张一样,村里的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金源乡小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兴法的带领下,通过开展臭参种植实现了增收。此外,针对其他村小组尚未脱贫的现状,张兴法正因地制宜发展小草乌种植,为贫困户开辟新的致富路。
深耕家乡 受村民信赖
“吃了没?没吃去我家吃去。”“不吃了,要去乡上办事。”走在村里,时不时会有村民向张兴法打招呼,大家熟络已久。从小在小村村二坪子村小组长大的张兴法,毕业后扎根家乡工作已有40余年。
“我于1977年参加工作,当时被分配到村里的小学教书,教了大概10年。”张兴法回忆,1985年入党后,他便被当时的村党支部招到村委会任职,原因就是他读了书有了文化,那一年他26岁。
自进入村委会任职,张兴法便把那里当成了家。和村民相处几十年,村民们早已把他当作了亲人,对他颇为信赖。眼下正值臭参收获季,村里劳动力紧张,但只要张兴法说一声,村民都会前来帮忙。村民李国青告诉记者:“对他很信任,换作其他人,可能还要谈好价格才会去。”
带动贫困户种植臭参致富
在小村村,臭参的种植历史已有13年。当时,张兴法看到附近的东川区阿旺镇臭参种植效益不错,便从那里引进了种子,在苦荞村推广种植了8亩。此后,他积极推动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范围也扩大到了长岭子、中梁子、马桑井、苦荞地等海拔较高的4个村小组,70户贫困户因此受益。
苦荞村村民李兴张一家,便是受益农户之一。作为最早种植臭参的贫困户,种植臭参十多年以来,李兴张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的洋房取代了以前的土坯房,房内添置了各类家具。李兴张介绍,以前在外打工,日收入只有60元-70元,自家里6亩土地全种上了臭参,每年收入能有8万元。“苦荞地现在应该叫‘甜’荞地了。”他高兴地说。
张兴法介绍,2014年以来,连接村内村外的道路陆续修通,苦荞村已成为周边村的臭参交易中心。每年9月,来自四川、贵州的臭参收购商,都要在这里驻扎近两个月,交易期整个交易量能达到800吨左右。“虽说与两年前每千克25元的收购价相比,今年每千克18元的价格下滑了不少,但产量不错,每亩毛收入仍然在1万元以上。”一名种植臭参的村民喜滋滋地说。
“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发展小草乌种植
由于全村地势起伏较大,种植条件不统一,使得臭参无法在全村推广种植。张兴法根据每个村小组实际土地情况,决定在二坪子、大麦地、厂上、厂箐4个村小组发展小草乌种植,为当地贫困户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今年3月,张兴法成立了昆明河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在长岭子村小组租下了109亩土地,其中20亩进行臭参育苗,另外50亩用来种植小草乌,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在各村小组进行种植推广。
“小草乌的收益虽然比不上臭参,但是它具有不费人工、生长周期短的优势。”张兴法介绍,现阶段难题在于小草乌育苗工作要求较高,尽管公司开展了一些育苗试验,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在种的小草乌苗种均来自舍块乡的一家育苗企业。通过签订收购合同,这家企业向小村村收购干草乌,每千克价格将不低于105元,预计每亩收入将达到8000元。为推广种植小草乌,张兴法先让公司带头种植50亩,并号召村委会干部、小组长主动做表率种植。据介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试种小草乌的农户均可免费获得种苗,并且享受每亩2000元的种植补贴。此外,农户还享有200元化肥及薄膜成本补贴。
当前,在政策鼓励下,已经有部分农户开始试种小草乌,种植面积从1亩到4亩不等。尽管现阶段试种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张兴法相信,等草乌种植成规模、见效益后,也必将像臭参一样,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村民回村发展种植业,尽早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