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驱车前往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沿着潞江坝两岸,绵延数公里,面积近万亩的农田,郁郁葱葱蔚为壮观。绘制这幅田园画卷的正是“中农106号”黄瓜。
“中农106号”黄瓜培育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顾兴芳告诉记者,这一品种耐热性和抗病性非常突出,解决了华南、东南地区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生产对品种抗病性、抗逆性的需求,增产效果显著。事实上,中农系列黄瓜品种对我国黄瓜育种水平的提高和蔬菜产业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亩黄瓜田
“没种黄瓜之时,这个季节老百姓也不知种什么好,生活上也就比糊口强点。”潞江镇农技推广站的刘争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今,农民针对外地反季节蔬菜市场,将黄瓜作为冬早蔬菜种植出售,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收入。
早在2005年,“中农8号”黄瓜在保山地区开始推广,就显示出在抗逆性、抗病性、商品性和产量等方面的优势。2010年后,“中农106号”黄瓜在这里试种,更耐热、更抗病,很快成为保山地区的主导品种。
记者在石头寨村种植现场看到,这里的“中农106号”黄瓜是9月份露地直播的,枝繁叶茂的黄瓜秧上挂满了颜色深绿、瓜条顺直的大黄瓜,腰瓜均可以达到35厘米以上,长势喜人。摘来品尝,果肉淡绿色,口感佳。
“多年来,这里采用玉米—黄瓜—豆类连作模式,田里的病害也会多一些。而‘中农106号’抗病性好,让农民少了很多负担。”刘争毅说。种了五六年“中农106号”黄瓜的村民张兴菊告诉记者,“病害很少,几乎不用打农药。”
顾兴芳表示,这个品种对霜霉病、白粉病、病毒病等黄瓜常见病害都具有较好的抗性,且商品瓜率很高,丰产潜力巨大。
刘争毅介绍,保山是我国南菜北运黄瓜主产区,黄瓜种植面积在0.8万亩以上,曾一度达到了1.3万亩。“在一个月的采收期内,‘中农106号’亩产5吨以上,收购价2元/公斤,去掉物资成本2600~3000元/亩,算下来,农民收入还是不错的。”
“我最看重蔬菜的品种质量和稳定性,中农出品有保证,我们销售商没什么顾虑。”云南省保山市亚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军告诉记者,与其他品种相比,“中农106号”黄瓜每亩产值增加约2000元,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在参观后表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科院‘三个面向’的要求,通过科技创新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农村农民,‘中农106号’黄瓜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希望下一步强化科技联合,与当地农科院所、农业推广部门在开放的平台上继续增加黄瓜的综合效益。
据悉,“中农106号”黄瓜不仅在保山地区种植推广获得巨大成功,现在也成为了广东、云南、浙江、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的主栽品种,约占主产区的30%,增收效果明显。
中农黄瓜“家族”
“目前,在国内蔬菜种子市场上,由于我国黄瓜育种研究及种业的优势,仍然是国产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可忽视国外育种公司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市场竞争亦随着国外公司的巨资投入而日渐激烈。”顾兴芳表示。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对于黄瓜类型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对黄瓜品质要求更是日渐提高,当前市场上需求生态型各异、高品质、抗病性好、雌性较强、早熟、丰产的黄瓜品种。
我国黄瓜种植面积1500万亩,产量48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但黄瓜育种研究与生产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有的黄瓜品种商品品质欠佳,还缺乏复合抗性强的品种,育种方法上也缺乏快速精准定向性选择技术。”顾兴芳说。
为此,借助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CUGI)的成果,利用多亲杂交结合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或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技术,顾兴芳带领课题组重点加强抗病性和高品质育种材料的创新工作,创制出聚合5~6个优质品质性状和最多抗7~8种病害的优异自交系,育成了一批商品性优良、抗病性强的中农系列黄瓜新品种,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2003~2017年,适合日光温室、大棚和不同生态区露地栽培的中农系列黄瓜新品种在全国27个省市区累计推广超过1000万亩。新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提高了农民收入,抵御了国外品种冲击,为我国黄瓜品种占市场主导地位作出了贡献。
中蔬种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闫书鹏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比如‘中农16号’短瓜条、高品质,满足了大城市周边对精品黄瓜的消费需求。再如‘中农26号’综合抗病性突出,瓜条亮度高,抗逆性强,在东北地区适应各个茬口种植,是锦州、大连等地的主导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不仅在黄瓜品种上推陈出新,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助力,顾兴芳领衔的团队在育种方法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对我国黄瓜育种起到了引领作用。
她率先开发出与15个黄瓜品质和6个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育种材料和新品种的选育,实现了我国黄瓜育种由常规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变革;实现了品质和抗病等多个优异性状的聚合育种,提高了我国黄瓜育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