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湖北“黑科技”让茶叶“一生三味”

   日期:2017-11-23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42    评论:0    

  湖北,茶业大省。每年新茶上市,茶企喜忧参半,喜的是销售旺季到来,忧的是要“以旧换新”,尚未售完的陈茶该如何处理。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一家茶企,研发出全新的绿茶加工技术,破解了绿茶保质期难题,让其“一生三味”,产品提质换挡。

  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夷陵区如何让科技“点亮”产品?11月上旬,记者赴夷陵蹲点调研,探究鄂茶“大佬”——萧氏茶业集团自主研发的“黑科技”。

  绿茶也能“陈的香”

  绿茶保质期短,茶企回收量小,多余的陈茶去哪了?

  多年来,茶行业潜藏着一条“陈茶翻新”的灰色产业链。部分茶企看似谋到了“出路”,却加剧了行业乱象。

  延长保质期,如何跃过这道坎?

  5年前,萧氏茶业集团投入科研经费近600万元,跟绿茶保质期“较上劲”。就在今年,一项名叫“蒸绿金”的“黑科技”成功研发出来,并于4月申报了国家专利。

  说到延长保质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改进包装或加入添加剂。在萧氏茶业集团质量技术中心主任、“蒸绿金”研发人员胡彬彬看来,要创新利用绿茶氧化这一自然特性,通过工艺的改进,让绿茶的内含物按照“设定轨道”变化,使得绿茶在不同时间“变性”,“一生三味”并“延年益寿”。“这是理念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结合。”胡彬彬介绍,运用这项“黑科技”后,一年内,绿茶冲泡口感与新鲜绿茶无异;过了普通绿茶保质期后,口感逐渐转为红茶;存放5年至7年后,接近黑茶口感,而且比人工速成的发酵茶更加醇和滑爽,无苦涩味。“蒸绿金”的蒸汽杀青、揉捻、干燥、压饼、烘干等工艺,和传统绿茶加工没有什么不同。胡彬彬说,区别就在于对每个步骤时间、温度、湿度等进行微调。

  如何实现精准把控?这要归功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的援手。反复研究茶样品后,陈宗懋院士建议降低成品茶的含水率,这样可以抑制酸味,提高贮藏茶的品质。

  经专家指点,“蒸绿金”水分含量最终维持在≤3%,不仅达到了长期存放标准,茶香也很明显。而这一项的国家标准为≤7%。“蒸绿金”的问世,打破传统“六大茶类”的概念束缚,丰富了产品种类;同时,绿茶保质期短的千古难题也迎刃而解,让“陈茶翻新”灰色产业链无处遁形。

  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评茶师鲁成银鉴评“蒸绿金”样品后表示:“‘蒸绿金’技术思路新颖,产品品质良好,且解决了目前茶业面临的部分难题与弊端,值得推广。”

  茶业转型,科技“先行”

  湖北是产茶大省,是“万里茶道”的源头,“茶圣”陆羽的故乡。

  在茶叶产能过剩的当下,湖北茶产业存在品种结构不优、科技含量低、现代化动能不足等问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茶业强省,科技先行。放眼全国,浙江省因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力而实力超强,湖南农大推动了安化黑茶的发展,福建省茶科所促进铁观音、福鼎白茶的快速崛起。

  在萧氏茶业集团董事长肖勇看来,茶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湖北亟须打造一个在全国领先的茶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够运用全国乃至全球通用标准,从品种、品类、品牌、工艺、标准、市场等方面,整合资源,加强对湖北茶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前瞻性研究,提高科技对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贡献水平。

  早在2012年,陈宗懋院士就与萧氏茶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016年,该站获得国家级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5年11月,陈宗懋院士再次与湖北茶业开展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入合作——萧氏茶业集团牵头组建湖北茶产业研究院,打造全国一流的茶叶科研院所。

  陈宗懋院士担任名誉院长,亲自指导研究院平台组建、团队培育、科技规划,同时网罗更多的行业尖端人才,为研究院的稳步运营提供科技支持。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批,预计2018年初开工建设。

  茶业强省,须点燃创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

  如何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萧氏给出的答案是依靠科技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拥抱新技术。巨资投入,“蒸绿金”问世,企业得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我省茶叶种植总面积500余万亩、年产量近30万吨,均位居全国三甲。但茶企数量多而不大、产业规模大而不强、茶叶品牌杂而不响。从茶业大省到茶业强省,湖北在新时代当有新作为,不仅需要企业加大投入,强化创新,提升质量和效率,形成“厚积薄发”之势,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全国驰名鄂茶品牌,引导科研成果转化,坚持生态茶园标准,投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从供给侧改革着手,多方发力,共同解决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多而不强、良种普及率低等问题,让茶产业成为我省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