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些年粗放式的发展相比,近些年农资企业的日子似乎并不过好,一方面消费需求不振,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日益缩紧的环保审查,不少小企业被贴上治理重点的标签。而在笔者看来,是否达标,是否环保,不能以对环保投入的多寡来衡量,小企业也可以做到绿色环保。
谈到环保治理,普遍的观点是只有大企业才有实力、才愿意做这个事,而小企业往往是污染的制造者,总被看成是治理的对象。一位草甘膦龙头企业的老总就认为:“环保治理就是要让不达标的小企业退出市场,只有这样对大企业才是公平的。”
首先,笔者并非为不达标的企业辩护。在环保治理面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所有制形态,都应一视同仁。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确实在环保领域“欠了不少账”,但解决办法绝非草率地把他们拒之门外。事实上,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环保领域投入资金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环保投入的多寡论英雄。
其次,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治理,小企业真的不能达标吗?真的买不起治理设备吗?笔者认为答案不是惟一的。无论规模大小,企业运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合法的、可观的经济利润。大企业拥有规模优势,如果小企业不找到自己的优势,盲目地跟风生产同质化的产品,拼成本,其最终的结局可以预见。但如果小企业能够找到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哪怕在一个细分领域能够做到独树一帜,它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而一旦成为细分行业的No.1,小企业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照样可以投入环保资金,做到环保达标。
与一些在环保上没有投入的企业相比,投入多的企业觉得委屈可以理解。但笔者想说:既然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企业就应该用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市场,不要仅仅将目光盯在不达标的企业身上。笔者相信,只要选准了发展道路,环保治理与企业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而小企业,走出自身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照样可以在环保方面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