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庄村位于青岛“母亲河”——大沽河即墨移风段东河岸,水资源丰富,村庄耕地少,人均仅0.9亩,主要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无二、三产业项目,并且缺乏高附加值农业发展项目带动,土地效益很低,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村民有种植蔬菜传统,但仅局限于零星种植,收益不高;有建设蔬菜大棚的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致富脱贫缺少门路。全村共有187户、62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86人,占比达13%,是省定贫困村。
“绿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春寒料峭,乍寒还暖。韩家庄村的蔬菜大棚内温暖宜人,绿意盎然。“我这一亩二分地的春白菜是去年冬天播的种,再有1个月就可以收获了,这个季节白菜市场价很高,白菜也不是‘白菜价’了。”65岁的贫困户韩德进指着眼前的蔬菜大棚高兴地说。
“蔬菜种植是村庄的优势产业,‘绿色脱贫’大有文章,首先要解决村民蔬菜大棚种植前期建设投资问题。”村支部书记韩德国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蔬菜大棚建设投资2万元,主要种植韭菜、白菜、黄瓜等经济价值高的蔬菜,以白菜种植为例,按照市场均价每斤0.5元计算,每亩年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2年半即可收回成本。
2万元对菜农和贫困户来说都是一笔大支出,风险高、负担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庄积极争取帮扶单位青岛红十字会支持,筹集资金60万元建设蔬菜产业扶贫基地,扶持农户集中连片建设蔬菜种植大棚,无息优先提供给贫困户承包,或者由贫困户亲属经营,通过入股分红方式进行收益。
争取到这部分启动资金,村民前期投资的问题迎刃而解。优化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成为村庄的扶贫“亮点”。蔬菜产业扶贫基地规定,承包业主每年每亩要向村集体交纳3300元租金,6年还清2万元建设成本,之后的蔬菜大棚所有权归业主所有。“村民在6年内将本金返还后,我们利用这部分资金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但主要还是继续投资建设蔬菜大棚,以‘击鼓传花’的模式,扶持下一户村民通过蔬菜种植增收致富。”韩德国书记说。
投资模式之变,激活一池春水。在蔬菜产业扶贫基地“传递帮带”的扶持制度下,全村共建设了冬暖大棚20个,同时支持“沽河韭香”“菜之源”等村庄蔬菜合作社做大做强,发挥合作社技术指导、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村庄和贫困户增收。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能为每户菜农增收2万元,还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
“绿色项目”当起村庄增收“急先锋”
近年来,随着大沽河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沿河周边空气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成为全市重点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区域内禁止发展工业项目。马鞍驾不住快马跑。“既要保护环境,也要发展村庄经济,我们探索出发展绿色项目和农业项目两条路,壮大村集体经济。”韩德国书记的发展思路比较清晰。
在绿色项目方面,利用专项扶贫资金120万元在村庄文化广场建设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年均发电量约为12万千瓦时,发电并入国家电网享受发电补贴,村集体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稳定收益20年左右。在农业项目方面,建设1600立方米200吨储藏能力的地下蔬菜储藏窖,将菜农生产的蔬菜进行集中存放,降低市场销售过程中的蔬菜废弃率,菜农缴纳小额租金,村集体每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目前,村庄已经顺利脱贫摘帽,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全部脱贫退出,韩家庄村的“绿色”脱贫路让贫困群众走得更宽敞、更畅通。
“绿色环境”开启村民美好生活新时代
“去年下了几场大雪,又遭受连日霜冻,但是这条新修的柏油路不存积雪、干得快,经过这次考试,我给它打100分。”韩德国书记用脚跺了跺脚下的硬化路面说。
韩家庄村在脱贫攻坚战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财政奖补、部门扶持、村庄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先后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厕所改造、地下排水管网铺设、背街小巷硬化、主街拓宽及绿化、路边石铺设、主街及围村路沥青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村民闲暇时间既可以在文化广场进行休闲娱乐,也可以到果蔬主题广场散步观光,韩家庄村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正在开启大沽河新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