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和广袤的非洲大地,对化肥等农资产品的需求都很大,而且呈刚性稳步增长的态势,是中国化肥产品和产业走出去最理想的目的地。近年来,以金正大、新洋丰、华昌化工、盐湖股份等为代表的中国骨干肥企已率先走出去,抢占“一带一路”市场先机。
但中国化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和实际问题,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须国家给予财政、税收、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应该从财税、资本金、进出口等方面给予扶助,与产业共担风险,而不是让企业独担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地缘政治、市场波动等各种风险。希望国家设立专门针对石化行业或肥料产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对境外并购、投资的国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在海外设立或合办研发机构、在海外投资或并购的企业,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二是国家对海外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对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实现资本、技术等多层面输出,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建议国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流程;给予境外投资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信贷支持,以及政府补贴等融资政策支持;加强企业投资决策的信息服务,助推我国肥料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政府还可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制定专项税收减免政策,如允许企业利用海外已缴纳税金来冲抵国内所得税,加大对企业境外收入所得的倾斜力度,通过亏损退税、关税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海外税负。
三是行业联合协作,共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肥行业要着力避免企业单打独斗,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必须集聚各方优势资源,以技术、资本、渠道、服务和品牌等为纽带,搭建产业协作的大平台,形成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推广的合力。具有互补性优势的企业之间,更应该“抱团出海”。
四是相关企业应加强金融、法律、化工等专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吸收,推进经营国际化。
五是国内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产业因为气源紧、价格高、管网缺等问题,市场竞争力弱,发展日渐式微,但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依然牢固。当前国外天然气资源丰裕且价格低廉,国家可以支持引导国内天然气路线氮肥产业先行走出去,让优质资源和多方优势得以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