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爱吃辣椒,爱研究辣椒,也把辣文化推向全国。近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增选院士名单,湖南省农科院院长、我国著名的辣椒研究专家邹学校赫然在列,从选育辣椒品种,到推广辣椒种植扶贫,再到建立我国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邹学校是名副其实的“辣椒院士”。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邹学校被分配到湖南省农科院,从事辣椒研究。当时辣椒还没有今天在全国那样受欢迎,种植面积不大,但人们对辣椒的需求不断上升。“之所以选择育种的方向,我想种子是农业科技的物化成果,是农业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也容易产生效益的农业科技。”邹学校说。
30多年的辣椒研究,让他对我国辣椒产业的发展如数家珍。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主要参加人,针对我国当时辣椒地方品种产量低,上市晚等问题,突破了辣椒杂种优势育种技术,育成了早熟、高产系列辣椒杂交品种湘研1~6号,提早上市33~36天,平均增产28.7%。是80~90年代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90年代初,针对当时辣椒连年连片种植导致病害严重、品种抗性差等问题,他主持突破了辣椒多抗性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选育出抗病毒病、疮痂病、疫病和日灼病等多种病害的辣椒品种湘研7~10号4个品种,田间病害损失减少58.9%,平均增产18.7%。是90年代中后期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
90年代后期,针对辣椒规模化基地生产的需求,利用辣椒雄性不育育种技术,育成了高产、抗病、商品性好、耐贮藏运输的系列辣椒品种湘研11~20号、湘辣1~4号共计14个品种,平均增产14.6%,长途运输损耗降低76.7%。是本世纪初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
本世纪初,针对我国辣椒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突破了辣椒高产就难以高辣椒素的技术瓶颈,育成了加工专用品种13个,鲜食、加工兼用品种10个,平均增产11.9%,原料利用率提高20.9%,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加工辣椒品种。第五个阶段,则是提供辣椒的品质,让辣椒口感更“柔”。
说起科学研究,邹学校感觉最难的还是实现关键的技术突破,而他自己实现了辣椒杂种优势育种技术的突破。突破了辣椒人工制种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使我国辣椒生产20世纪末就完成了由地方品种向杂交品种更新换代。实现了辣椒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的突破。在骨干亲本6421中发现了抗病抗逆性强、商品品质好、耐贮运、综合性状优良、易恢复、配合力强的新型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源9704A,探明了9704A的不育机理,建立了配套的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已被国内50%的育种单位应用于实际育种。
从80年代开始,湖南省农科院的辣椒研究团队就开始了系统的辣椒种质资源研究,到2016年已建成保存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最多的、共3219份的辣椒种质资源库。在团队中,邹学校认为,要鼓励年轻人的创新精神,而他自己也愿意为年轻人的科研攻关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干。说到成为院士,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也希望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能为辣椒产业做更多推动进步的工作。邹学校说,“目前我正在做的是,要选育一些适合高密度种植、便于机械化采收的辣椒新品种,降低辣椒收获中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