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的钾肥行业的60岁生日。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中国钾肥也必须在“新时代”施展新抱负,展现新作为。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给率提高到50%左右,从曾经的单个养份最贵到今天的最优惠,中国钾肥行业在近10年走过沧桑巨变。农业发展要求中国钾肥人努力保持钾肥的可持续供应,提质增效,以全产业链的思路,来想方设法节本降耗,要让钾肥参与土壤修复,让国民吃上放心健康的农副产品。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充足优质的钾肥产品,是加速推进国内外钾资源项目的合理开发。
国内钾肥消费预计持续增长
展望2018年国内钾肥市场,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联盟秘书长亓昭英预计,未来一年中国内钾肥产量与2017年基本持平,消费则略有增长。
亓昭英表示:“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钾肥总供应量在2400万吨KCl(折纯,下同)左右,其中国产1000万吨左右,其中青海盐湖、国投罗钾和藏格钾肥的产能产量会稳定在2017年的水平,合计产量会在850万吨KCl左右,其余小厂产量会在100-120万吨KCl左右。进口方面,中国的独家代理模式正在瓦解中,进口商在中国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类直接进口渠道正在拓展,我国的进口“价格洼地”正在发生着变化。
亓昭英认为,2018年国内钾肥表观消费量可能达到2100万-2200万吨KCl,比2017年略有增长。而在国内钾肥产量没有明显回落之前,价格大幅上升不太现实,市场供需压力继续偏大,价格会继续回升,但幅度有限。“我国目前唯一缺少的钾肥品种是氯化钾,约50%需要进口,虽然2020年要达到化肥‘零增长’目标,但‘十三五’期间钾肥消费量仍有增长可能,主要应用于复合肥、掺混肥、水溶肥生产以及作为工业硝酸钾、碳酸钾、氢氧化钾的原料。
在可溶性钾资源的查明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可利用储量都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保护性开采利用青海、新疆有限的可溶性钾资源已经引起行业重视。加速推进境外找钾项目,加大难溶性钾资源的产业化速度,是行业突破资源紧张困局的主要方向。
钾肥境外开发需借“一带一路”东风
中国钾肥企业“走出去”已非一朝一夕,但许多问题依旧难以根本解决。一方面,企业间缺乏协调引导,相互竞争抬高了项目建设成本,另一方面,钾肥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且对采矿和加工经验要求较高,一般企业往往不具资金、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完成项目开发,存在“炒矿权”牟利的投机现象。此外,对境外项目建设困难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海外投资困难重重。例如,老挝已建成投产的2套装置,由于尾盐回填、废水处理等产生高昂环保成本,导致企业丧失盈利能力并停产。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专职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处长王瑜表示,中国钾肥企业“走出去”,必须认真思考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技术风险和障碍,项目审批手续复杂多变,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缺乏、用工标准严格,各利益相关方难以协调,文化差异,税收和法律风险,融资风险和环保压力。
利用难溶性钾资源提升土壤质量
硅酸盐岩石占地壳质量的93%以上,地球的钾主要赋存在硅酸盐岩石中,国内化肥企业长期投入研究开发此类难溶性钾资源,近年来已结出丰硕果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认为,难溶性钾资源开发利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制取钾肥:活化其中的钾,补充水溶性钾资源;二是生产钾硅钙多元素矿物肥料:不仅利用钾,同时还活化其中丰富的中微量元素,以全营养平衡施肥、破解“缺素”难题为目标;三是生产多功能的矿物质土壤调理剂:在全面提供矿物质养分(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同时,还注重调理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的环境功能,目标是全面修复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
在国内耕地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担忧的同时,利用难溶性钾资源开发相关土壤调理产品,是钾肥行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一领域,国内研究水平以及产业化进程处于世界领先。刘建明介绍说:“从国际上看,美欧俄日等由于不存在缺钾问题而较少介入本项研究。但巴西也是极度缺钾的国家之一,因此巴西Terrativa矿业公司于2008年启动了利用富钾硅酸盐岩石制取钾肥的研发工作。该公司于2012年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MIT取得研发突破并在2014年11月14日申报了美国专利,其技术核心与我们的水热加压蒸养技术类似。目前正在设计工业生产线,预计明年或后年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在你追我赶的行业竞争中,国内钾肥行业有条件、有理由加快决策、立项和建设,在难溶性加资源开发领域展现‘中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