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浙江省农业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高效生态发展道路,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五化联动”,全面落实绿色农业“十大举措”,加快推进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从本期起,本报推出“年终特稿”,聚焦这一年来浙江农业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敬请关注。
鱼米浙江,粮食满仓。岁末的钟声即将响起,浙江省粮食生产捷报频传,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尤其是在单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次突破了百亩方平均亩产千公斤大关。
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为稳定粮食生产作出的不懈努力。一年来,浙江省各地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强基础、稳能力、保安全”,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落到实处。
藏粮于技 百亩方亩产首破千公斤大关
在攻关田持续实现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基础上,百亩方平均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大关,成了浙江省今年粮食生产的一大亮点。
今年11月,江山市石门镇泉塘村泉塘畈的117亩“甬优12”组合单季晚稻成功攀登“浙江之最”,平均亩产1010.99公斤,其中高产攻关田亩产1071.51公斤,比去年增产47.38公斤,双双刷新浙江省水稻单产纪录,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验收现场,相关专家表示,新纪录的产生,得益于水稻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浙江省大力组织实施水稻“0406”育种攻关与良种推广计划,相继育成并主推了“秀水”“中浙优”和“甬优”三大系列水稻高产品种,特别是以“甬优12”为代表的籼粳杂交稻高产品种的育成,实现了浙江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种和产量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浙江省加快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三新”技术推广,以及良种良法的集成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粮食单产水平。
良种良法打基础,农业机械来助力。奉化成瑞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庄下村。该合作社以农业“机器换人”为契机,引进高性能农业机械,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满足合作社粮食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他们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烘干等服务。今年,该合作社又新引进3台粮食烘干机,一次就可以烘干约10吨稻谷,一季可烘干600亩耕地生产的稻谷。“目前,我们正在建造一个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综合农机服务中心,中心建成后,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从省农机局了解到,目前浙江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耕作、排灌、植保、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2017年,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74.3%。
种好稻米 满足人民对优质粮食需求
2017浙江农博会上,“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奖产品及20个优质奖产品齐刷刷亮相,浓浓的饭香勾起很多消费者的儿时记忆。这些品种丰富、质量上佳的大米,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而这背后,则是浙江种粮人对稻米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
荷生家庭农场位于东阳市歌山镇歌山村,这家农场生产的歌耘牌大米,不仅荣获了“2017浙江好稻米”金奖,而且在今年的农博会上被评为“2017浙江省最好吃稻米”。该家庭农场负责人郭荷生告诉记者,荣誉的获得,是他们采用绿色生态生产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我们种植水稻的灌溉用水来自一级饮用水源地横锦水库,人工种植、人工施肥,以施用农家肥为主,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郭荷生说,稻谷收割后要在阳光下晒3天,农场还新引进了价值200万元的大米加工流水线,为的就是用最好的工艺生产出优质大米。
水稻生长季节,位于桐庐县百江镇联盟村的桐庐农发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雪勇经常在田埂上查看摄像头运作情况。“我在农田四周装上了26个360度可旋转的摄像头,每个摄像头拍摄的角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方雪勇告诉记者,有了这些“天眼”,育秧、插秧、打虫、施肥、收割,整个过程都能实现实时视频直播。各地客户可以通过溯源系统,了解产地的相关情况,可以听到青蛙在稻田里“鸣唱”,看到甲鱼在稻田间戏水……这样做,可以让客户吃得更放心。
粮经结合 “千斤粮万元钱”模式越来越多
浙江人多地少,种粮比较效益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如何提高效益?浙江省的实践是: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饱肚子”的同时“赚票子”。
兰溪市园梦农场位于该市永昌街道樟林村,农场主章锦标是当地种粮大户,今年种植水稻300多亩。7年前,章锦标开始应用稻渔结合的种养模式。经过探索,效益不断提高。今年,该农场自己种植自己加工的大米每公斤卖到12元,价格高于市场上的普通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从目前销售情况看,大米能在春节前卖完。除去成本,一亩田利润有2000多元。”章锦标说。
近日,在苍南县龙港镇童处村一处番茄示范田里,种植大户潘传庆正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对番茄植株作土壤灭菌对比试验。潘传庆告诉记者,在他承包的60多亩农田中,有30多亩实施水稻-番茄轮作。“轮作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耕地土壤得到改善,病害少了,肥力提升了,不仅节省了化肥和农药成本,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潘传庆说,轮作的土地除了番茄收入,还能多收一份稻谷钱,这种一块地赚两份钱的模式引得周边农户纷纷前来学习。
据省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提高种粮效益,近年来浙江省重点创新和推广了以粮经结合、水旱轮作为代表的高效农作制度和以生态循环、农牧(渔)结合为重点的立体种养模式。2017年,全省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模式面积365.9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