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纵深推进,农村水域的“点污染”正在得到有效治理。但因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却始终是一个令人伤脑筋的问题。今年以来,在临安普及推广的“水肥一体化”耕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减量、防控,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今年,临安百润蔬菜专业合作社耕作的龙岗镇林坑村茄子基地喜获丰收,种植的100亩茄子产量达50万公斤,产值300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尝试开展水肥一体化耕作的50亩茄子,亩产同比增收460公斤,亩产纯效益同比增加2167元。同时比传统大水漫灌减少生产用水60%,节肥22%,取得了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多丰收”。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将可溶性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肥量,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实施。
传统的人工施肥,全凭手感,难免“厚此薄彼”。“而且固体肥料损耗率高,只有百分之二三十被作物吸收。水肥一体化耕作,肥料吸收率可达百分之七八十。” 临安区农林推广中心应学兵介绍,“因为不精准的人工施肥,导致用肥过度,引起土壤板结酸化,影响作物生长不说,过量的化肥还会随雨水流入溪河湖海,产生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位于板桥镇的锦兴农业,今年也有400亩茄果、瓜蔬尝试开展水肥一体化耕作。基地负责人柯和兴介绍,以前人工施肥,一个人一天最多施5亩,现在只要把肥料与水配好,打开滴灌阀门就行了,400亩蔬菜几分钟就完成了施肥。柯和兴说,使用新技术后,化肥使用量和用水量双双减少了60%,再加上省下的人力成本,算下来,每亩的耕作成本减少了300元左右。
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资源极为丰富,具有独特的垂直分布性农业气候和多样性局部小气候,具备种植山地蔬菜的极佳优势。同时临安位于“长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新鲜蔬菜运抵大中城市,是杭州夏淡蔬菜的主供基地。在临安的山地蔬菜序列中,茄子是拳头产品。设施农业的普及,大大延长了茄子的生产周期,可从4月一直耕作到10月。应学兵介绍,茄子每10-15天就要施一次肥,实施水肥一体化耕作,效益更加明显。
据了解,目前,临安全区共有蔬菜生产面积近16万亩,今年以来,已经有5万亩蔬菜基地推广肥水一体化,实现增效近亿元。应学兵说,肥水一体化耕作,除了节水节肥增效,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五水共治”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他表示,未来三五年,肥水一体化耕作模式将在临安所有的设施农业基地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