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已至。虽距春节不足两个,可东山区东方红乡获胜村那一栋栋温室大棚里的绿叶小菜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土壤中探出“小脑瓜儿”,迎着冬日暖阳贪婪地吸收着养分茁壮地生长,迎接着新春的到来。
“俺这茬菜正好过年时上市。您看,现在都长出两片半叶子了!”
室外冰天雪地,棚内绿意盎然。22日14时许,当记者来到获胜村,撩起卷帘门钻进菜农马海涛家的温室大棚,立即被眼前的一片绿意所吸引。还没等记者开始采访,马海涛首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棚内蔬菜的生产情况。
“这温室多大?啥时种的?种的啥?一年出几茬?一茬挣多少钱?”对于东北人来说,在数九隆冬中看到大片的绿色是不是很惊讶?好奇中,记者向马海涛发出了一连串的“问号”。
“这棚子有700平方米呢,这儿种的婆婆丁、中间是水萝卜,最里头是小白菜,这些市民爱吃的蘸酱菜俺可是翻着阳历牌、盯着温度计种的呀!”马海涛指着棚内不同地块的绿色小菜向记者介绍道。
“翻着阳历牌、盯着温度计?”马海涛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疑惑,马上给记者解释起来:“要是算计好时间,这棚子一年能出5茬菜,现在这茬是上个月末种的,棚内白天温度有二十四五度,夜间只有四五度。要想让它们在春节期间上市,就必须得调节好温度。”别看今年只有40岁,可论起种菜,马海涛却是一把好手。攀谈中,他为记者解释得头头是道。
“盯着温度计干啥,温度高作物才能长的好,长的快,就铆劲烧火呗?”
“那哪成呀,种菜咱也得算计成本不是?多烧不但费煤,要是提前成熟上市,还咋卖高价了,这可是一年最出钱儿的一茬菜,一定要把握好。”
今年40岁的马海涛是土生土长获胜村人,中学毕业就开始探索在大棚里种菜,并从最初的塑料冷棚发展到现在的温室大棚,在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好使管用的实用技术,是乡里有名的蔬菜种植“土专家”。在多年的生产中,他不但注重实用技术,更是盯着市场需求抓生产。为了在春节期间上市一批小绿叶菜,马海涛巧打时间差,在11月下旬就种上了这批小菜,用温度调节作物生长进度,保证其在春节期间上市。
离开马海涛家温室不足百米,记者又来到菜农王文海家的温室大棚。当撩帘猫腰入棚,见王文海正在给温室锅炉添煤。经陪同采访的获胜村村委会主任李来玉介绍后,记者又和王文海聊了起来。
经询问得知,王文海家有四口人,多年以生产蔬菜大棚为生,棚里这茬水萝卜、臭菜等绿叶菜也是11月下旬种的,现在菜苗也已破土而出,并长出了两片叶子。
“过年的时候,俺种的这些小菜价高卖得快。为了能卖得时间长,俺这都是错茬种的,保证上市时间从大年三十儿一直卖到出正月。”
王文海今年60岁,是一位能吃苦的老菜农。在生产中,他起早贪晚,精心劳作,一茬紧着一茬,每年都比别人多产一茬蔬菜。为了能卖个好价,他总是把小菜侍弄得水水灵灵。
据李来玉介绍,获胜村共有205户种植户。在市、区、乡政府大力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下,全村每年冬季的蔬菜温室大棚生产都达三四十栋,成为市民冬季吃上本地蔬菜的重要基地。在保证市民吃上绿色新鲜蔬菜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在全村农民每年的人均收入中,仅蔬菜种植就贡献20%的份额。种菜能赚钱是菜农发展蔬菜生产的主要原因。
“太阳落山这温度降得可快了,得扬几锹煤了。”说话间,王文海操起铁锹往温室大棚内的锅炉里添煤。随着火焰的升起,热源顺着锅炉管道漫向整个棚室。那火焰在提升棚室温度的同时,也映红了王文海的发家致富路……
室外寒风起,棚内绿意浓。获胜村为迎接春节的小菜已绿满全村三十余个温室。相信,在菜农们的辛勤耕耘下,这一栋栋蔬菜一定会在春节期间被端上市民的餐桌,同时也会让菜农过上一个殷实的春节。
盯着市场抓生产,绿色特色成宠儿。这种“两全其美”不正是我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所结出的成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