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常州市农机化技术推广坚持创新驱动,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导向,变被动跟进为主动服务,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提升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水平。用“一条改革主线”融合农机农艺技术,用“六大创新举措”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一、新标准,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标准化。创新制订了8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率先在全国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8个规程分别是:《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技术规程》、《机插水稻微喷灌育秧技术规程》、《机插水稻全程机械化施肥技术规程》、《水稻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规程》、《水稻机械插秧技术规程》、《稻谷产地低温烘干技术规程》、《麦茬水稻机械化旱耕水整技术规程》,并以常州市地方标准发布,其中有5项技术规程已申报省级地方标准,填补了省内空白。
二、新模式,革新传统粗放型植保施药模式。2017年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稻麦水旱两用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试验示范”顺利完成,在全省率先示范推广水旱两用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技术,技术水平全省领先。项目带动全市应用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67台,稻麦精准施药累计面积达165.8万亩次。印制并发布了图文并茂的《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田间作业技术实用手册》,培训技术人员356人次。新型植保机具以水田轮替代人力行走,以宽幅均匀穿透喷雾替代人工手感对靶。较传统药械提升作业效率134%,人工作业成本降低5倍。植株中下部药液沉积显著改善,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并可实现减量施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新发明,突破全市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上限。2项育秧新农机新技术成果突破传统育秧上限,育秧技术继续领跑全国。一是大田搬秧实现自动化。由常州市农民自主研发的“长距离无立柱秧田用秧盘输送机”和“龙门式万向移动秧田用秧盘搬运架”解决了一线生产搬秧难的难技术瓶颈,由原来的人力搬秧变革为机械传送轨道流水搬秧。2017年全省推广应用了47台,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农民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二是“机插水卷苗育秧技术”科技新成果。该技术摒弃传统育秧方法采用的秧盘、泥土和基质,以稻壳和无纺布作为水稻育种介质,应用水培营养液进行秧苗培养,大幅度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四、新方法,变革了水稻作物传统人工手撒施肥方式。在全省率先示范推广“乘坐式水稻插秧施肥一体机”。通过技术创新,开辟机械化根际集中侧深条施肥的新技术,变革了传统水稻粗放的施肥方式。该技术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取秧苗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提高基肥利用率,减少基肥用量40%。通过机械化来变革肥料施用方法,结合农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创新了机械化精准施肥技术理论,形成以“新机械、新农艺、新肥料、新模式”为特色的机械化全程精准施肥技术体系,为常州市农业肥料施用均衡化、减量化、轻简化、机械化、信息化开辟了新路。
五、新机具,填补常州市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空白。一是白芹产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溧阳市成功完成了白芹排种、壅土、收割的机械装备及辅助设备的研发制造,突破了传统小垄畦面积种植,开发了适用于机械化生产的宽间距、高密度种植方法,在劳动密集型的白芹产业实现了机械化革命。二是林果生产新机械示范成效显著。武进区依托项目建设,在葡萄种植中引进耕翻、施肥、植保、修剪、搬运、除草等一系列新型园艺机械装备,在生产中“机器换人”取得显著实效,彰显农机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新优势,弥补常州市小麦机械化播种薄弱环节。引进推广四位一体”(旋耕、播种、施肥、镇压)、“五位一体”(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开沟)和“六位一体”复式条播机(旋耕、碎土、播种、施肥、镇压、开沟)各类复式谷物播种机,保有量达478台,创新制订了小麦复式机播集成技术。2017年推广面积达3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5%,创历史新高,显著弥补了常州市小麦机播短板,为常州市农业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为整市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