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进行菜篮子项目申报单位现场踏勘时,在申报单位大同忆家家庭农场偶尔听农场主项志斌谈起发展生态蔬菜种植的想法和做法,因时间有限,没能好好与他详谈,很是遗憾。有一天,有幸邀请到植保站赵帅锋站长和我一起,到忆家家庭农场进行了调研。
该农场位于大同镇枫树岭村,交通相对便利,四面环山,中间有水渠和上百亩池塘,生态环境非常好。池塘里种满了莲子,路边花草也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宛若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再加上农场的生态理念,无论是莲子,还是蔬菜,其品质自然优于常规。
据项志斌介绍,他以前做水电工程,后来在村里当村干部,两年前看到村里的池塘、农田荒芜,想利用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就种植了120亩左右莲子,现在莲子已规模量产,部分农田今年种植苦瓜、辣椒、黄瓜等蔬菜,效益也比较好。而山地则仍然长满荒草,优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他觉得多年荒草生长的山地没有受到化肥、农药污染,恰恰是最适于发展有机农业的,所以已经开始进行有机产地认证。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该基地有很多值得全市蔬菜产业借鉴的理念,概括如下:
一是注重品质。有机认证之前种植的蔬菜、莲子都高于标准化要求,苦瓜每两天采摘一次,需要防治病虫的话,直接找植保站专家配制微毒、易降解的农药,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用农场主的话说,产量低点不要紧,如果出了安全问题,名气就倒掉了。而接下来有机认证、绿色认证、品牌注册等工作都在有序进行,商标已经注册好,如果通过有机认证,更要严格按照有机蔬菜标准生产。
二是服务意识。一般的菜农把蔬菜采摘好,一装袋就拿到市场上卖,而他们从农田到市场,还有好几道程序。首先是分级,采摘一千斤蔬菜,经过分级,也就只有两百斤没有任何病虫残次的“特级”品,剩下的才是普通菜品。无论特级还是普通级,包装是不可少的。项志斌在包装上可谓下足了功夫,通过他的技术包装的苦瓜,3天后仍然可以保持刚采摘下来时的新鲜度。包装完成后,还要贴上自己的商标,公司名称、地址、联系电话都有详细标注,虽然没有追溯码,但这些可以起到质量追溯的作用。经过这样处理的产品一经上市,就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虽然售价略高于普通产品,那些常客仍然要购买他的产品。其实他的蔬菜价格高就高在了附加在产品上的“服务”,用现在的话说,他“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三是美丽乡村的意识增强。项志斌坚信,这一片青山绿水,这一池莲花,有机生态蔬菜和山野农产品,再加上一些采摘、游乐项目,定能开发出让来此观光的市民流连忘返的田园风光项目,也为美丽田园增光不少。
四是以家庭为主体,以成功经验带动其他农户走合作发展的道路。据项志斌介绍,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今年有些工厂不景气,污染企业被关停,回乡的打工者没有门路,看到他种植蔬菜利润较好,想要加入进来一起发展。他说一家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刚好也需要这样的团队一起干,所以在家人觉得这些人要“分一杯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将至少5家农户纳入自己的生产基地。项志斌认为,传统的合作社模式弊端很明显,必须以公司模式来管理,通过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管理,给予合作农户保底收购价统一营销,才能保证质量符合标准,市场识别度高,让合作者旱涝保收。
农场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有三点:
一是前期资金投入大。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的保鲜和运输、机械设备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家庭农业主体来说投资过大,难以承受。所以希望有扶持资金能多用在新发展起来、又有创新理念的项目上。
二是标准化技术跟不上。农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标准化种植技术,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出得来产品。以前参加了一些技术培训,理论讲得很好,但回来实际操作却不行。希望有实践经验的农技人员多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
三是市场风险大。蔬菜的价格波动很大,如果农业服务部门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研究出市场预测方案,统筹规划本地农民市场亏缺时种什么品种,市场饱和时停止种什么品种,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市场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虽然这只是一个点的调研,但结合前段时间与其他种菜大户的接触,我们调研人员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农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田人”,而是开始接受生态化、标准化种植理念;开始与市场接轨,用服务的理念销售农产品;懂得寻求多方面的技术帮助,提质增量,实现更多附加的效益;懂得通过合理的种植规模、品种和发展速度来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心中也充满了紧迫感,建德山好水好生态好,农民思想已经发生转变,用生态的、创新的理念进行经营,而需要农技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扶持时,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