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渔庄已经经营了30多年。”许杏娣回忆起往昔岁月,心生感慨。上世纪80年代,父亲许忠仙与村里4户人家合伙包了50亩鱼塘,主要饲养四大家鱼。天有不测风雨,2000年的一场大水冲走了渔庄的一切,直接经济损失达80多万元。眼看着年迈的父亲一夜白头,许杏娣默默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回到渔庄扛起重担。
为了偿还欠款,许杏娣到处奔走,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东拼西凑,重新搞养殖。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渔庄恢复了昔日的面貌。她在鱼塘里陆续增加了河蟹、河虾、甲鱼、非洲鲫鱼等特种水产养殖,许氏渔庄成为全省第一批特色渔业精品园。
“攻克技术难关是关键。”许杏娣告诉记者,以前养鱼全凭经验,因为害怕鱼塘缺氧,常常整晚巡查,劳心又费神。如今掌握了养殖密度、鱼种搭配等技术,鱼塘水温、含氧量等指标控制得心应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鱼塘产量也“水涨船高”。据许杏娣统计,去年鱼塘亩产量为1000斤,共收获了20多万斤鱼。
在边摸索边养殖中,许杏娣还把养鱼业与养鸭业结合,将大部分鸭粪作为鱼饲料,节约了养鱼成本,小部分鸭粪则作为有机肥料,施到自家的果园和菜地。“去年10批次出栏鸭子25000多只。”许杏娣透露,鸭子成了经济效益新增长点,大多以批发价推向市场。
借力垂钓经济 稳步积累客源
适逢周末,渔庄一大早就迎来了不少钓鱼爱好者。大家三五成群地坐在鱼塘边,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近处是波光粼粼的辽阔水面,在青山绿水间挥竿垂钓,宛如画中美景。正在钓鱼的邵大伯告诉记者,钓鱼是他最大的爱好,退休后,他成了许氏渔庄的常客,这里离城区近,氛围清静,让他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感觉。
“垂钓经济帮我累积了许多客源。”许杏娣欣喜地说,自己瞄准城里人喜欢垂钓的特点,专门辟出100多亩鱼塘,改建成休闲垂钓区,并建起餐饮中心,准备各式时鲜农家菜,供游客就餐。
虽然垂钓的利润空间较小,却给渔庄带来了一波波稳定的客源,建立起了一张“需求网”,也为年货的销售作了铺垫。“大家都是先来钓鱼,然后吃个饭,买点鱼干。”许杏娣说,垂钓经济带旺了渔庄人气。
在许杏娣看来,“四季仙果”受季节限制,而垂钓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时间线长。特别是每到节假日,来自上虞周边县市的钓客纷至沓来,生意红火,忙得她连喝口水的功夫也没有。去年3月,渔庄还承办了省第三届体育大会钓鱼项目绍兴市选拔赛,名声大振。过去一年,渔庄共吸引1万多名钓客前来垂钓。
销售腊味年货 打响渔庄品牌
漫步渔庄,最抢眼的当属那一大片晾晒着的飘香腊味。在阳光照射下,酱鸭乌黑油亮,肉质坚实;鱼干通体泛光,好不诱人。微风吹过,淡淡的酱香味流入鼻尖,引人垂涎。
一位正在忙活着晾晒腊味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去年12月初,渔庄就开始张罗着晒鱼干、做酱鸭。“这些腊味一般要先在太阳下晒,再拿到通风的地方风干,不能一直曝晒,否则容易外油内生,全部制作好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边说着,她又动作利索地将一条条鱼干挂在通风处。
当不少养殖场主感叹年货难销时,许氏渔庄的年货却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我们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精,精品才有口碑。”许杏娣一语道破秘诀,前不久刚刚制作的2000多只酱鸭,已被买走一半,剩余的大部分也已被预订;数千条鱼干也有了买家。她们要趁着这几日天气晴好,抓紧再做几批。
说话间,来自城区的三名游客驱车上门来买年货。“上次尝尝味道不错,今天我们小姐妹约着再多买几袋。”其中一位林女士告诉记者,她们是许氏渔庄的“回头客”,这里的酱鸭皮肉酥香,酱香浓郁,让她们念念不忘。
许杏娣坦言,以前年关临近,她就要集中精力到各个单位推销,如今有了“需求网”,不用打广告,生意也会主动上门。自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一门心思在制作酱鸭、晒鱼干上下功夫,形成良性循环。
从养鱼到养鸭,从垂钓到餐饮,从卖活鱼到鱼干加工,在许氏渔庄的发展中,许杏娣不肯停歇自己的创业脚步,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养鱼卖鱼到多元化发展休闲渔业经济路,让许氏渔庄这条“活鱼”游进了渔业养殖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