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万山区下溪乡兴隆村的鑫丰农业蔬菜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压满枝头,村民蒋树英提着篮子正在采摘西红柿。
“在外打了10多年工,如今终于回来了。”蒋树英乐呵呵地说,还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蔬菜,味道更香。
10年前,蒋树英和丈夫吴天学被迫离开家乡,去上海打工谋生。“一家四口人只有不到半亩的水田,不出去打工,就没办法生活。”她说。
“那你们家的旱地有多少亩呢?”记者询问。
“你看对面。”蒋树英伸手指着大棚蔬菜基地对面的山坡。记者环顾四周,竟然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地方,只有山旮旯里的斜坡上长着稀稀疏疏的几棵庄稼。
10年来,蒋树英把两个孩子留在家里,托年迈的父母照看。一年到头,只有过春节时,才能与孩子相处短短的几天。
在外打工,由于缺乏技术,蒋树英与丈夫两人每月工资总收入仅有1万元左右。除去开支,寄回家的钱也不多。
2016年,下溪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蒋树英家的房屋被洪水冲毁,一家人的生活更没了着落,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万山区充分发挥“九丰农业”国家4A级景区农旅一体化龙头带动示范效应,大力推广“九丰农业+”模式,提出在各乡镇、贫困村至少建一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培育一个蔬菜品牌。
九丰农业公司免费提供种苗、种植管理技术,并兜底回收,由贫困户组建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进行运营管理,让现代农业的良好经济效益输送到全区贫困群众手中。
兴隆村按照“九丰农业+”模式发展大棚蔬菜,建起了占地上百亩的5个标准化的高端蔬菜大棚。得知村里办起了产业,蒋树英与丈夫决定回家发展。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蒋树英成了蔬菜基地上的产业工人,吴天学则成了管理员。蒋树英工作一天就有100元工资,丈夫每月有2500元固定工资。
“虽然工资没在上海打工高,但算细账却划算得多,因为每天能陪着家人,看着孩子健康成长,心里总是美的。”蒋树英乐呵呵地说。
去年,蒋树英和丈夫还利用5万元“精扶贷”与村里另外几名贫困户合伙开办砂石厂,自己当上了老板。
“我们还被村里列为易地搬迁扶贫对象,过不了多久,就能搬出大山去,在市区拥有一个新家。”蒋树英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盼。
据介绍,鑫丰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投资265万元,从去年4月10日开始栽植九丰农业培育的黄瓜、西红柿、辣椒等。
第一季蔬菜共销售大棚黄瓜25批次62.5吨,销售收入12万元;销售大棚西红柿10批次22.5吨,销售收入达8.5万元,实现盈利9.2万元。
“我们还按照‘721’模式进行分红,年利润的70%用于贫困户、20%用于合作社、10%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兴隆村第一书记田小军介绍,像蒋树英家一样的贫困户都能参与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