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物生长规律提前防控、精准施药,可较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作物丰产丰收,并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近日,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河南绿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亮讲述了现代农业科学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方面的技术和成果。
一、遥感监测防控减损
“去年3月份,我们这儿的麦田刚一出现条锈病爆发的苗头,河南绿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保科技)就派出专家来实地查看病情,并开出了防控病情的‘药方’。”新乡县种粮大户老张在电话中兴奋地对记者说,“听说利用的还是‘遥感技术’,地面上作物的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卫星捕捉得一清二楚。”
“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在全省进行小麦条锈病防控,成效可以说十分显著。”王恒亮研究员介绍说,“去年开春,受冬季气温偏高、田间湿度大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全省普遍发生,病情重于常年。合作单位云保遥感科技有限公司监测到条锈病将要爆发,绿保科技迅速派出专家赶赴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并针对病害发生情况开出‘药方’,及时帮农民进行防控减损。”
据了解,小麦条锈病初发只有两三个病源点,如不及时喷药防治,一周左右就会大面积爆发,在小麦灌浆期便整株干枯,形成空秕穗,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同样可防不可治的还有小麦赤霉病,在扬花期遇阴雨、闷热天气,小麦赤霉病便具有暴发条件。
“由于农民缺乏预防病虫害的意识,绿保科技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推出小麦植保解决方案。在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喷施三遍药,可防治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情况下,可减少30%的用药量,并使小麦每亩增产200斤左右。”王恒亮研究员介绍说。
二、精准施药减量增效
“精准施药可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避免因滥施造成的环境污染。”王恒亮研究员认为,“精准施药不仅要选药精准,用药量也要精准,还要选用精准的施药器械。”
目前,可精准施药的植保无人机已走入乡间田野,获得农机行业和农民的高度认可,发明和完善与植保无人机相配套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飞防专用药剂已是当务之急。绿保科技依托省农科院雄厚的科研技术,结合农业部发布根据我省常发性及爆发性病虫害情况,研制出复配飞防专用药剂。
“传统喷施器械使用的农药,颗粒直径约为10微米,在植保无人机上使用极易造成喷嘴堵塞,从而产生较高的维修成本和误工成本。”王恒亮研究员介绍说,“绿保科技研制的飞防专用药剂,颗粒直径仅为3-5微米,且颗粒匀、雾滴细、抗漂移、助沉降。每亩仅需喷施1公斤,即可达到与传统喷施器械喷施15公斤农药相同的防治效果。”
据王恒亮研究员介绍,种子处理也是单位成本低、效率高的精准施药方式之一,可以在源头有效防控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纹枯病、全蚀病、果腐病、白绢病等土传病害。“进行种子处理的农药,一定要对当季作物和下茬作物都安全。”王恒亮研究员强调。
杞县大蒜种植户陈纺阵在去年种植春蒜前,使用绿保科技研制的“双拌王”对蒜种进行了拌种处理,并配套施了两遍药。“常年连茬种植,我们这儿的大蒜出现了后期早衰现象,提前一周便停止了生长。但我种的蒜生长期延长了,卖相好、产量高,亩产达到3000斤,比周边地块高了近800斤,增收了近2000元。”杞县大蒜种植户陈纺阵在电话里高兴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