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鸡西恒山区柳毛乡光明村村民张国民,没人不竖大拇指。这位身材高挺、壮实的汉子,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靠着勤劳能干的双手、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经过近十年“滚雪球”式的发展,从开始的8头黄牛发展到现在的75头。
张国民养牛一直坚持自繁自育,每当有牛产崽,他就会留下母牛,然后将公牛育肥后卖出。经过多年摸索学习,现在他养的牛基本上不得疫病,而且牛的品质好,只要有牛要出栏的消息,就会有经纪人上门收购。
“养牛得勤快,牛长得好,咱这日子才过得好。”张国民对自家的牛充满感情,“牛夏怕雨水,冬怕风刮,一日三顿吃什么、吃多少,都得讲究。每天上午将黄牛放出去,下午回来,再加些草料,既节省了饲料,也让黄牛锻炼了身体,不易得病。”
谈及他的养牛史,张国民滔滔不绝。2009年,22岁的张国民结婚没多久,外出打工也不太顺利,就萌生了回乡养殖黄牛创业的想法。岳父得知后,出资8万元,当时家里有8头黄牛,他又购买了12头,在屯外开辟一块场地,开始养殖黄牛,当年收入3万元。他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购买了四轮车,2012年已发展到30头,夏天盖起了340平方米的牛舍、140平方米的住房及库房。当年冬天大面积爆发口蹄疫,张国民清晰地记着,离过年还有3天,他怀揣着2000元钱,赶往市里买药,回来后立即为黄牛注射,一天注射两次,每头黄牛注射8支,一个过程下来就需花费4个多小时。放牧回来后,再进行注射,此时已是晚上10时左右。张国民笑着说:“也没白忙活儿,咱家就损失了一头黄牛。”经过不断发展,2014年,他卖了部分黄牛,将岳父的8万元钱还清。2015年初,张国民的黄牛存栏已达30头,自繁自育,年底就发展到40头,并购买了拖拉机、铲车、青贮机。2017年春,黄牛行情上涨,存栏达65头黄牛的他,卖了15头小牛,收入16万元。农历五月初五,正逢春播农忙时,大家都在地里忙碌。当天刮起10级阵风,致使牛舍发生火灾,里面存栏50头黄牛。等到心急如焚的他跑回来,民警已到达现场,村党支部书记芦刚、村委会主任周元波正组织附近村民在下风口站成人墙,看见火星立即扑灭,防止火势蔓延。“由于当时农忙,为了防止大牛欺负小牛,将10头母黄牛都拴了起来,有的还带着崽呢,结果火势一起,没拴的都跑了出来,这几头拴起来的都烧死了。”张国民心痛地说,牛舍、铡草机、揉搓机、粉碎机、玉米收割机、牛饲料、仓库、化肥……这场大火,让张国民损失不小。但村民都伸出援手,帮忙收拾破败不堪的现场。村领导更是积极协调乡民政为他申请了救助帮扶款2000元。在牛舍重建时,村民不计报酬地出工出力,仅20天,新牛舍、仓库又重新矗立起来。张国民没有被大火吓倒,又购进了30头黄牛。2017年秋季购买了配套的拖拉机和青贮设备,收购了300吨青贮饲料、300吨秸秆黄贮。目前黄牛存栏已达75头。
“他吸纳当地及周边的农作物秸秆作为黄牛饲料,变废为宝,在解决饲料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益,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秸秆禁烧’。”芦刚说。
一人富了不能忘记众乡亲,张国民将自己的养牛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并帮助联系销路。从建牛舍、买种牛到备草料,张国民经常上门指导,光明村现有20多户村民都跟着张国民养牛。“下一步准备成立合作社,抱团养殖,共担风险,共同致富。”对未来,张国民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