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一场寒流不期而遇,气温降到零下8摄氏度。在莱城区牛泉镇贺小庄村的温室大棚里,村民亓军正在侍弄土地,为即将播种的小西红柿做准备,电子公告牌上显示棚内气温有20摄氏度。“这大棚高级着哩,用手机就能操控,在家里抬抬手就能把地浇了。”亓军说。只见他先用手机拨号,接到语音提示后输入密码,不到一分钟,涓涓肥水从黑色的滴管中渗出。“说实话,对种菜我只能算个新手,初中毕业就在外打工,去年8月才辞职回家种地。”亓军说,
贺小庄村有536户村民,1600多口人,1700多亩土地几乎被家家户户用来种植蔬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将这里出产的土豆、山药、苤蓝、烟叶用小推车运到20多公里的泰安去卖,获利颇丰。后来,村里引入了章丘大葱、荷兰土豆,并积极培育当地特产鸡腿葱,仅去年就出产大葱1000多万斤、土豆800万斤,年收入1500多万元。然而,经过几年生产规模的扩大,贺小庄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农业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年人均收入徘徊不前,劳动力流失严重。“种葱、种土豆,谁都会,每年都是那些产量,收购价还不稳定,想富起来很难,现在1/4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村支书王兆申说。
去年7月,贺小庄鼓励农民自己建大棚,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然而村民不懂大棚种植技术,害怕自己种出来的蔬菜卖不出去,最终无人响应。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王兆申带领全村所有党员和村民代表先后四次到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进行考察,并在寿光职教中心接受培训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有7位农户动了心。“这7位村民以前都是在外打工的,手头有点钱,思想前卫,敢担风险。”王兆申说。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温室大棚管理种植技术,王兆申联系上了山东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工作人员先后三次来村里进行了考察,确定了生产规模,种植种类。7户村民每户投资4万元先建两个大棚,资金由村集体和农户对半出,14个大棚专门种植富硒农作物瓠子,农技协人员负责教授大棚维护管理和种植技术,并全程辅导,成熟期后由寿光一家果菜公司按保底价收购。年末,14个大棚半年出的六茬瓠子有40万多斤,按照当时收购价每斤1元来算,仅这半年,平均每户就赚了近6万元,7位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菜”状元。“以前在外打工,一天能挣200多元,现在在家种地,一年少说有10万元。”亓军说,“技术、资金、市场心里都有数了,我现在辞了职,一心就想把地种好。”不仅如此,在市农业局的帮助下,14个大棚还装配了远程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行微滴灌和水肥一体化,不仅节水节肥节省人工,而且用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浇地。
看着“菜”状元们尝到了甜头,村里今年准备扩建100多个大棚的消息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我们听从省农技协的安排,准备种植由广西大学培育出的‘粉贝贝’小西红柿,村集体按每斤2元进行收购,将来一年每户能收入12万元。”王兆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