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寒风吹。在海口市府城石塔批发市场,买菜的卖菜的,站在露天里讨价还价。说着说着,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弓起了腰,把手拢在怀里。
他们不远处有间小屋,却传出了热气腾腾的笑声。小屋外挂着块牌子:“菜农之家”。卖完菜的菜农都爱到这里喝上杯热茶,一边谈笑,一边等待买主结账或还回菜筐。这是由海口海农协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为菜农开办的,在为菜农免费提供茶水之余,同时销售化肥和种子。
菜农杨志稳戴着一顶包头帽,坐着并不说话。他一般到凌晨三四时才来卖菜,今天是有人给他下订单,因此他晚11时多就拉来了150斤菜。
记者问他种菜辛苦不辛苦。“苦不苦?你看我父母一天是怎样干活的就知道了。”他说。
10年前,杨志稳父亲带着全家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到海南,在海口市灵山镇美庄村租地种菜。目前,租的地有8亩。
海口海农协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方遒告诉记者,目前,海口有外来菜农约1200户,大部分来自广西和湖南。他们每天向本地市场供应约120吨蔬菜,将近海口本地菜日供应量的一半。
杨志稳父亲的日程表是这样的:凌晨3时拉菜去卖;卖完菜后,六七时回家睡觉;中午12时下地干活;下午2时,去喝喝茶;5时,吃饭,然后再睡一会觉;晚零时到菜地摘菜,凌晨3时,拉菜去卖。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年,他父亲累得病倒了,卧床不起,他便放弃在城区的电工职业,回来和家人一起种菜,当起了名正言顺的“菜二代”。
“我父亲是身体不好,才休息得多点,我母亲就更苦了!”杨志稳说,她母亲一般早6时起来做饭,7时下地,12时午餐,下午1时下地干活。移植、浇水、开垄、播种、锄草、施肥、摘菜,总有干不完的活。傍晚6时回家,8时出去摘菜。凌晨3时回来睡觉。算起来,一天睡觉的时间才有3小时!
说到苦,几位菜农都争着接过话茬。
“至少要减寿5年。”在灵山镇美大村租地种菜的韦明锦说。
“我卖完菜回家,老婆早就出去干活了。等到她回家,我又该出门了。一年到头都不能跟老婆亲热一下。”陆运德的话,引起哄堂大笑。他在灵山镇大林村租5亩地种菜。
“这有点夸张,但我们真的是苦,睡觉时间很少,一天睡8小时觉?那是奢望!一般都睡5小时左右,少的才有3小时。”陆运德看到大家笑,便补充道。
程方遒说,外来菜农工作辛苦,居住条件也较差,一般都是在菜地里搭棚住。他们为改善本地居民菜篮子付出了辛劳,也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海农协合作社开设“菜农之家”,就是希望关心菜农,从寒夜里递上一杯热茶开始。
晚上,卖菜有两个高峰期:凌晨2时和4时。4时许,杨志稳又用三轮摩托拉来一车菜。这回,没有大订单,得靠他一点一点地卖了。
他的菜是茼蒿,水灵,卖相好,加上天冷,适合用于火锅,所以比较抢手。不少人过来问价,他都把价格咬得很死,3.5元一斤,不肯降一分钱。一位妇女打着手电筒,把他的菜翻来翻去,还用手捏了捏。他急了,大声说:“你对我的菜温柔点!”
在这个人们穿梭来往的菜市场,记者突然产生了一种来到海底世界的感觉。这是一个我们以前从来不熟知的领地,他们和我们在不同的轨道上——就像海底和陆地,就这样一直忙碌地运行着,但又和我们如此息息相关。
杨志稳的摊位旁,有辆三轮车,车上的玻璃柜亮着灯,里面放着待售的包子、油条和豆奶。豆奶冒出的热气,在寒夜里显得那么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