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1月正是砂糖橘、沃柑、金桔等水果集中上市之时,广西的荔浦、宜州、武鸣等地的橘园里,果农乐哈哈地摘果卖果忙。而在报道水果热销盛况之时,众多媒体也在忧虑:广西柑橘产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会否引发质量效益和销售问题,步曾经的“香蕉之痛”后尘?
非是媒体杞人忧天,而是历史让人心有余悸。2014年国内香蕉销售最盛之际,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香蕉产业无序扩种,直接的后果就是从2015年至今,每年香蕉上市高峰期,全国香蕉行情暴跌,多地香蕉成熟不摘扔在田里。直到今天,“香蕉之痛”仍未有转机。
水果不是粮食,不会一顿不吃饿得慌,其价格受市场消费、存贮周期、运输条件等因素影响极大,“香蕉之痛”即是鲜明的例子。因此,果农种植柑橘异常高涨的热情,一如《疯狂的石头》,由不得人不肝儿颤。
近年来,广西柑橘产业发展迅猛,柑橘占全区全年水果总产量的40%,是广西第一种产值突破100亿元的水果。农业部官网公开的数据也显示,至2016年底,广西柑橘种植面积达555.6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产量达578.21万吨,位列全国第一。仅以沃柑为例,自引进之后短短几年,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报道称“种植高峰时,10多元一株的沃柑苗竟然一苗难求”。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柑橘种植有多“疯狂”,或许也让人遗忘了“香蕉之痛”产生的浪费和损失。
一痛再痛,是水果产业适应市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但是,如果三痛四痛,就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大不敬”了。
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面前,果农们或许只愿意看到果价一路高歌的“钱”途,而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林科研院所等单位,却必须要虑及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农业生产的整体规划与发展,必须要虑及果业有产量无收益的可能性,必须要虑及水果的市场需求、价格波动对物价、民生和社会治理的影响。
水果生产与果业产业链的形成、果品地理标志性名品的培育等等,不是哪一个果农有力量有技术能建立的,却是政府相关部门与农林科研院所的优势所在。政府、科研、企业、果农联手运作,将水果的价值“吃干榨尽”,或可避免“疯狂”的柑橘再尝“香蕉之痛”,从而利果农,利市民,更利发展。